朱永刚:品味马克思的语言艺术(3)

朱永刚:品味马克思的语言艺术(3)

恰如其分的比喻

若问马克思何以能将语言运用到这般纯青?事实上,我们不得不回溯到马克思青年时期。青年马克思,阅读过大量文艺作品,研究过文艺和艺术史,解读过黑格尔的美学,听过一些著名文学教授关于希腊神话、关于荷马和普罗波士的哀歌、关于艺术的讲座。这些修得,恰是其深厚文学素养的源泉。他热爱诗歌创作,对语言的推敲与运用近乎极致。因此,在世人看来马克思著作的语言向来形象生动,精妙无比。“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这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对19世纪中期法国小农本质的精辟论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结尾,马克思这样来说明哲学的预见性和对未来的指导作用:“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马克思开言说道:“所谓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在文末他总结道:“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行者。”让人们对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有了一个极其生动又深刻的印象。《共产党宣言》中那优美动人的开篇之语,那惟妙惟肖的贴切比喻,就连最底层的普通工农大众也被深深地吸引,这应该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的魅力吧。

确证无疑的反问

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形势下,一些同志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有的人对马克思知之甚少,却盲目接受西方传播的诸多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有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用了”。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走进马克思,阅读马克思。撇开马克思的理论不说,我们若能专注于他那遣词造句、文法修辞、逻辑结构,便会醉心于那令人信服的自然与“随心所欲”了。再来读读《共产党宣言》开篇的话吧,“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一句读罢,谁的第一感觉不是“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呢?正像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马克思就是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全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一句“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使得人们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较为客观和理性地思考“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文采,没有好的语言,思想又怎能很好地深入人心?正是如此坚定的气势,如此自如的运用,马克思的思想才首先通过语言的力量赢得了人心。

希腊谚语说,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马克思的思想是科学的思想,马克思的语言是艺术的典范。学习马克思的科学思想,品味马克思的语言艺术,全在于以更好的行动力践诺信仰,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我们的初心。

(作者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班学员)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