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精神指南(2)

赵剑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精神指南(2)

三是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推动文化创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和国家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文化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一个社会大的变革或进步往往都源于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新观念的涌现和传播。可以说,文化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新的重大举措首先体现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迫切需要概括和提炼,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成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当今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去破解。文化创新要求必须创作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精品。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是衡量和检验文化创新和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

四是决策作用,主要体现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的专业化智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充分体现了文化对于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的作用;致力于解决最前沿的现实问题,是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传播先进的理念,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公共政策,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是支柱作用,主要体现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飞速增长,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不仅可以有效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文化的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尊重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关键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能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尤其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矛盾时,经济效益理应服从社会效益。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着重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发展要符合正确的导向,最终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