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精神指南

赵剑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精神指南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围绕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问题、新闻舆论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问题、文化软实力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我们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政治思想的核心,事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制度稳定和社会安全团结的基础,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能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突出了强化阵地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和国内思想分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较强的政治认同。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方法论指导、正确方向指引和重要思想保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已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这一工程不仅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政治自信和理论自觉。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意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为了更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独特贡献。

二是凝聚作用,主要体现为提出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合力的大小决定于凝聚力,靠什么凝聚?靠精神文化。中国力量的凝聚主要靠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夙愿,凝聚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以“三个倡导”24个字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求得全国各族人民梦想“最大公约数”的通俗表达,两者对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