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劲波:制造强国 创新先行

万劲波:制造强国 创新先行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难以支撑全球化竞争新要求的问题。因此,引导制造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微观基础,也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制造业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

虽然我国服务业已经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但不能因此忽视制造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大国为实现经济止跌趋稳,均结合自身优势将制造业创新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着力培育未来产业,创造新就业岗位。如英国高价值制造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等,旨在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解决长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保障国家安全。

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部分新兴国家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加上我国生产成本、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出口面临发达国家下压和新兴国家上挤的双重压力。三资企业长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2006年72.0%下降到2013年56.8%。部分原因是本土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以及外资制造业正逐渐向东南亚、印度转移或回归投资国。

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3年至2015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9.9%和14.4%,增速分别高出规模以上工业3.6和10.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8%,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6.6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64.6%。说明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渐转向中高端领域,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深刻认识制造业实施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与基础优势

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较低,对基础研究投入更少,以致陷入接续引进的路径依赖。

我国经济总量、研发投入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5%。2014年,全国77.3%的研发经费支出由工业企业执行,66%的有效发明专利出自制造业。另一方面,工业企业技术购买经费中52.1%用于引进国外技术,19.2%用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仅28.7%用于购买国内技术,说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供给与工业企业的创新需求不匹配,前端选题机制、中间合作机制、末端转移转化机制都存在障碍。

根据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公报,我国工业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联系都比较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才、项目主要集中于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选题往往是跟踪模仿国际前沿和国际热点问题,事实上是在替国外解决科技难题,较少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提炼重大、紧迫的科技难题。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较低,对基础研究投入更少,以致陷入接续引进的路径依赖。仅少数领先企业强化了前瞻布局,如华为,2015年销售收入约3900亿元,研发经费大概500亿元,研发强度为12.8%,其中有近12%是投在基础研究上。正是因为其对基础前沿技术研发持续投入,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原创性技术研发储备,才能牢牢把握产业技术创新先发优势,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前瞻布局。

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丰富、综合集成能力强、市场潜力大,要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建设创新中心、工研院、创新联盟及创新共同体等公私合作创新研发机构,更好地将创新资源与创新需求匹配,切实提升制造技术研发的原创性、独特性和持续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