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杨宜勇:2016年全国两会的一般精神和特殊精神(3)

四、三个方面构成两会的特殊精神

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了经济新常态有9大特征,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又讲了新常态,进一步深化了对新常态的认识,同时他又讲了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再加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的特征,这三个方面构成这次两会的特殊精神。

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总书记基于对国际形势、世界经济形势长周期的综合认识所做出来的判断,同时也是对我国发展阶段特征所做的一个重大的判断。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提到了新平庸,而我们的总书记提出的是新常态,对比会发现,拉加德看问题更负面一些,而总书记提的新常态就显得更加积极。

新常态真的到来了,包括政治上的新常态,大家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个人认为,经济新常态是不能够孤立存在的。经济新常态要往前推进,就要与政治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文化新常态互相配合、互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习总书记的一个“发明”。在西方世界,他们只谈结构性改革,所以在西方经济学里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但是,西方有供给经济学,经济学里有供给学派。习总书记在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和2016年1月的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的讲话中,都谈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西方是不同的。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我的理解就是基于制度变革大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过去我们讲供给侧改革,讲的都是一些产业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缺少制度、体制、机制变革的配合,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大力推进制度变革,在体制变革的背景下,解决中国在结构上长期存在的问题。

我们长期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短板过短,长板过长。长板过长是指的什么?就是说的产能过剩。短板过短,是指的很多高精尖的技术我们总是达不到。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特别强调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我们现在很需要,但是有的人做不到。

在国外,不叫工匠精神,而是一种机器精神。再看看我们的制造业,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吉普汽车厂,一年就生产1万辆汽车。现在我们国内的五轴联动机床比较多,想再多一点都很难建成,国外像八轴、九轴的都不卖给你。你的工匠做十件,有一件是成品,他们做十件有十件是成品,就是说我们制造生产母机的装备机器很差。我经常去看我们造的飞机,摸到飞机发动机时我就很感慨,别人告诉我说,如果把发动机切成片,只要那么一片,就价值一辆奔驰汽车,而我们在仿制别人的发动机时还仿制得不到位。

同样是生产一个产品,别人的是600个小时,而我们的只有180个小时,但是你测那个曲线会发现,我们做得不如人家到位。所以说,在供给侧,我们比较擅长一些中低端的,但在中高端我们却很缺乏。因此,中国人要有更加认真的精神。马桶盖就是中国生产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到日本买马桶盖?虽然它是在中国生产的,但用的却是人家的图纸,是人家下的单子,即使在中国生产也只能在日本销售。一些产品,假如说我们的无故障时间是5千个小时,而人家的无故障时间则是5万个小时,这就是差距。

我们经常到老挝、缅甸给人家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搞规划,加快“一带一路”的建设,但是后来那里的人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们说,你给我们的农村搞“村村通”时安装的变压器,能不能不提供中国的变压器,而是把钱给我们。我就问为什么。他说,我们要去买日本的变压器,因为中国的变压器用了不到一年就坏了,而日本的用12年无故障。他说完之后我脸上都感觉无光。虽然我们国家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是在北美的大街上,在欧洲的大街上,却看不见一个中国的广告,因为我们都是代工,我们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开的汽车,虽然是在中国组装的,但是组装的汽车却不能销往第三国,因为你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十多年前,中国汽车的国产化率就是48%,而且是国有品牌,但是十多年之后,现在的外商和合资汽车占到85%。

在重庆的码头,他们很多都是把韩国的汽车发动机拉到码头,再来组装汽车。合资以后,一辆汽车就得付人家一两百美元的版权费,这就叫知识经济。比如说一些人到美国买食品搅拌机,到韩国买化妆品,到法国买名牌,我们挣的都是一些辛苦钱,我买别人的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所以,这些话题都是非常沉痛的,我国绝不仅仅是钢铁多了一点点,不仅仅是水泥多了一点点,不仅仅是玻璃多了一点点。最近,美国制裁中信通信,它的股价跌得很厉害,甚至停牌了。我们为什么会受制于人?因为我们的通信芯片是美国供应的,所以他能够制裁我们。我们老说中国是一个贫油国,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但是大家知道,我国每年的电子芯片进口额度比进口石油还多得多。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消除过剩产能,更要补短板,所以需要有重大的创新。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后就是要拿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来,没有这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功不了,就无法检验。

1878年,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100年前,德国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现在很多人说德国很好,并不是说德国以前一直都好。1878年,英国商会状告德国商会,说德国生产的五金工具为了销往全世界,标的不是德国制造,而是英国制造,因为那时候英国的质量好、美誉度也高。可德国人争气啊。德国人怎么争气的?从1878年到1898年,他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让德国制造的质量和美誉度超过了英国制造,一直到今天。

我们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有多少年了?我们的生产还在中低端徘徊,我们的追求、我们的品位不行。所以说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知耻而后勇。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