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

摘要: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坚定理论自信,凝聚强大力量。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要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贵在落细、落小、落实。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物质生活充实无忧,又要道德境界充分升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源泉,把道德建设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使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必须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专家名片

郭建宁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著有《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至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主编《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