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2)

摘要:《资治通鉴》究竟是一部什么史书?为什么毛泽东、周恩来这些杰出领导人如此重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张国刚教授从《资治通鉴》概说、精髓、讲析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古文讲到白话、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国内讲到国外、从理论讲到案例,娓娓道来,为大家带来启发心智的哲思。

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治通鉴》。《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在中国学术里,《资治通鉴》是一部治国安邦具有操作意义的经典。那么在人类的知识体系里面,在人类的文化百花园里面,这部书处在什么位置上?今天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文化格局里面也越来越重要,我们看看我们的这套东西在人类知识体系上处于什么位置?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关注,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对各类知识的关注是不一样的。中华文明以中国为代表,西方文明以欧洲为代表,西亚、南亚、北非的文明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代表人物是柏拉图。怀特海说过,“西方2000多年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柏拉图讲学的地方叫阿卡德米,是科学院的意思,门口挂了个牌子,写着不懂数学就不要在我这儿念书。世界上近代第一个科学院是十七世纪法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建立的。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因此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是西方文明的特征。

南亚、西亚、北非产生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故乡在印度,基督教的故乡在耶路撒冷、以色列,把印度和以色列去掉,南亚、西亚、北非几乎都是伊斯兰世界,这个地方的文明是宗教学和神学的文明。

中华文明关注的是什么呢?最关注的是现实人生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希腊科学传到中国,被称为“淫技奇巧”、“怪力乱神”。“不知生,焉知死”,中国专门关注现实人生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看人类的三大知识体系,人类的三个不同类型文明,像有分工一样,中国人最关注的是现实、家国问题,而《资治通鉴》恰恰就是告诉我们这些,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过去肯定西方科技成就,肯定中东南亚的宗教成就,却对中国治国安邦方面的经验研究嗤之以鼻,这是不公平的。从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2100年来,汉、唐、宋、明、清这五个朝代占1500年以上,这几个朝代动不动就两三百年,试想在交通落后的情况下,他们没有真本事,怎么能够轻易做得到?这是机制、机理上的原因,是需要我们探索的。《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本书。

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我们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两年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顾颉刚等著名学者就对这部书做点校,1956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书上“资治通鉴”这四个字是郭沫若写的,现在世界上研究《资治通鉴》的人多用这个版本。《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位天才的史学家,当过宰相,他花费毕生精力去编撰这部书,目的是为了借鉴前代的兴衰,考察当今之得失,吸取经验教训。

这部书先贤怎么看呢?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是专门研究《资治通鉴》的,他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当领导的不知道《资治通鉴》,你想治都不知道怎么治,有人作乱也不知道该怎么防;“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一般干部不知道《资治通鉴》,则上不知该怎么与领导打交道,下不知如何治理百姓;“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所以《资治通鉴》是适合所有人看的书。

其实把《资治通鉴》讲得清楚、读得深入的是曾国藩和毛泽东,他们是文人但都能打仗。曾国藩给一个姓罗的年轻人写信,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注意这两句话,是说一部书光讲道理固然好,如果还讲权变就更了不得了。正如“一国两制”,“一国”讲的是道理,“两制”就是讲权变。一个人只懂道理不懂权变就是纸上谈兵。权变就是讲事态情况变化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来加以解决。这本书不止有道理,还有权变,它就高级在这儿了。经典是讲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儿就要懂权变。你如果懂权变,看问题就比较客观了,就不会愤世嫉俗,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干部兴家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败家则往往是管不住自己,或管不住家人。这个书也讲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家国兴衰,国事、家事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吸取经验。

曾国藩的评价是很切道的,王夫之有本书叫《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中说我们读《通鉴》有三个境界,第一个是提升自己,可以自淑;第二个可以与人分享,诲人;第三个可以知道而乐。我想我们学习,不光学《通鉴》,学别的也应该是:自淑、诲人、知道而乐。

二、《资治通鉴》的精髓

那么《资治通鉴》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精髓是什么呢?《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特别重视领导者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家国兴衰的影响。我们今天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光则更强调的是领导者的责任,这本书主要是写给领导者看的。

司马光上书宋神宗:修心之要有三:仁、明、武;治国之要有三:用人、信赏、必罚。司马光说这就是《通鉴》的精髓,怎么理解呢?我们先讲修心之要。

修心之要,仁。《通鉴》是这么解释这句话的,修心之要是仁,“仁”是修政治、兴教育、育万物、养百姓。修政治,我们经常讲政治,古人也讲政治。胡耀邦抗战期间曾经问过毛泽东什么是政治,毛泽东是这样解释的:政治就是把你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胡耀邦不明白怎么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就是政治。毛泽东严肃起来说,你得告诉你的部下,为什么跟着你干,跟着你走,不跟别人走?你得给我一个理由,这就是政治。

举个例子,《通鉴》记载,刘备在诸葛亮之前,无处藏身,得了诸葛亮之后开疆拓土,建立自己的基业,诸葛亮有本事,他为什么跟着刘备干呢?三顾茅庐很重要,说明刘备有诚意,但是见了面以后你要干什么?刘备讲了一句话,“如今汉室将倾,奸臣窃国”,他的理由是光复汉室,那个时候天下姓刘,皇帝是汉献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称为曹贼。所以刘备到荆州来,光复汉室就是他的政治方向、目标、愿景,他用这个理想鼓舞士气。“替天行道”就是宋江的政治,我们这帮强盗去抢钱,这不行,得有一个方向、目标、愿景,政治就是这个意思。人都是灵和肉的混合体,你必须满足他灵的这一面。还要有“养育”,养育是什么?育好,养好,得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要养百姓,还要让百姓吃饱肚子,就是既要有脑袋还得有口袋,既要有意义还要有利益,这两个都有,人们才愿意跟你走。这里面一定要把政治、意义放在前面。假如在工作当中,只把物质放在前面,有奶就是娘,战争年代说不定就哗变了。在充分考虑员工物质利益的情况下,要把意义、价值、精神等放在前面,这是领导的艺术。如果什么都把利益放在前面就完了。如果不讲利益也不行。这两者谁在前谁在后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仁。明就是判断力,武就是决断力,我们下边结合例子再展开讲。

治国之要有三,用人、信赏、必罚。用人,指的是干部的任用;信赏、必罚,指的是激励约束机制。唐太宗说过,国家的大事就是赏和罚,赏当其劳,无功者知罪。制度要严明,没有制度治国治不成。最关键的还是用人,信赏、必罚是外在的治理手段,这些手段的交集点就是用人。如何用人、识人、治理国家,构成了司马光管理体系框架,这就是中国人的学问,治国当领导的学问。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