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3)

摘要:《资治通鉴》究竟是一部什么史书?为什么毛泽东、周恩来这些杰出领导人如此重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张国刚教授从《资治通鉴》概说、精髓、讲析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古文讲到白话、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国内讲到国外、从理论讲到案例,娓娓道来,为大家带来启发心智的哲思。

 三、《资治通鉴》讲析

《资治通鉴》记录了22个王朝的兴衰。涉及了《二十四史》里面的17部正史,涉及了三分之二的《二十四史》。我举个汉代和唐代的例子。

1.楚汉之争

第一个是楚汉之争,我先讲讲平民天子刘邦的成功之路。毛泽东曾说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个皇帝,48岁闹革命,两年秦朝灭了,再过五年当上了皇帝,总共就七年,过去只是个村干部,亭长,所以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十六国时候有个人叫石勒,曾经建立了后赵政权,这个人不识字,但他是个英雄,有人给他读史,问他欣赏历史上哪个皇帝,他说要是遇见刘邦甘愿称臣,遇见刘秀就要跟他争一争,曹操则根本看不上,他佩服刘邦。汤因比是英国的历史学家,他说世界上有两个伟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凯撒大帝。

我们看看刘邦过人之处在什么地方?公元前226年刘邦在洛阳,他问大家我怎么赢了?大家七嘴八舌讲了很多,刘邦笑了,说我不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者皆人杰,我能用他,所以我能取天下。项羽有个范增他不知道用,所以他败在我手里。

我们先看看刘邦的领导意识,第一他说我不行(三不如),有自知之明,领导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行,然后再看谁行我用谁。这是领导艺术的一个基本点、起点,只有你谦卑,别人才敢谏言,才能集思广益,从而作出全面的判断。再看看项羽的见解,他说我自起兵到现在八年了,经历70多场战争未曾输过,最终困顿在这儿,是天要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项羽至死都不知道差别在哪儿,刘邦觉得项羽有个范增都不知道用,项羽当然不行了。领导的第一门功课就是要知道我不行,如果一个领导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么这个领导离完蛋就不远了,平常他可能是刚愎自用,战争年代他很可能众叛亲离。因为领导他不是一个自然人,他是岗位,是角色,在这个岗位的人不是给自己做决策,而是给方方面面做决策。在这个岗位上,你权力越大,盲点就越多,所以必须集思广益。

第二还要有知人之智,知道谁在哪方面行。你看萧何治国、韩信打仗、张良战略筹划,这三个人都是人杰,刘邦能够很好地协调他们,这就是知人之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背景看问题的侧重面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只能跟少数人商量,所以必须知道谁在哪方面行,你让他帮助你判断就可以了,这就是刘邦厉害的地方。三杰的任用让我最佩服的,是刘邦用韩信。韩信当初在项羽麾下,项羽不用他,韩信就跑了,到刘邦这儿,刘邦也不用他,在用不用韩信的问题上刘邦和项羽是一个水平的,因为他们都是楚国人,韩信从小受胯下之辱,名声不好,都不用他。萧何知道韩信是个人才,就给刘邦推荐了,领导听萧何的就提拔了,但够不上韩信的预期,所以韩信就跑了,这是什么时候?这时韩信24岁,刘邦50岁。萧何来不及报告就去追韩信,两天以后才把他拽回来,其间还有人对刘邦说丞相跑了。最后萧何回来对刘邦讲了三句话,萧何对刘邦一直很恭敬,这三句话说得却不客气,他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于是马上任用韩信为将军,萧何说将军不行,必须是上将军。刘邦说,那就任命为上将军。萧何说,不行,你必须设坛拜将,人家才能留下来干。刘邦采纳,拜从未立功的24岁年轻人为上将军,这需要多大的判断力,但刘邦信任萧何的判断力,后来所有的胜仗都是韩信打的。刘邦和项羽打仗,从来没有赢过,所有的胜仗都是韩信打赢的,最后垓下之战的统帅都是韩信。韩信赢了刘邦就赢了,所以我们讲一个领导的本事不在他有多大的本事,而在于他手下的人有没有本事。领导的本事不体现在自己的本事上,而是你手下人有没有本事,愿不愿意死心塌地的为你做事,这才是你的本事。我们读《资治通鉴》,就知道一个领导,像刘邦这样的才是高人,像项羽这样的不是高人,力拔山兮气盖世,喑恶叱咤,千人皆废,这不是本事,这是匹夫之勇。

大家看《资治通鉴》的卷一,谈的就是这个道理。子思是孟子的老师,孔子的孙子,他说,“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如果领导自以为是,大家就不会给你献计献策了。即使领导决策是对的,也应该集思广益,百密总有一疏,更何况决策错误,却一味拍马屁奉承使得错误更加严重呢。作为领导人,不明辨是非,一味地喜欢歌功颂德,没有比这更昏庸的了。而作为臣属,不坚持真理说真话,一味阿谀自保,没有比这更奸佞的了。领导愚蠢,臣属奸佞,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么,这国家能长治久安么?这是《通鉴》一卷题的话。

《资治通鉴》提醒领导要坚持三个原则。就是仁、明、武。所谓“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以方向、目标、愿景让大家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愿意跟你干。第二是明,“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是说要磊落,知道义,有安危意识,有分别贤愚的判断力。第三是武,“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是指要有决断力,决策之后勇往直前,奸佞不能迷惑你,不能改变你的主意。《资治通鉴》记载,曹操跟袁绍打官渡之战之前,许攸跟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双方的优缺点。其中有一点就是袁绍好谋少决,曹操呢,得策致行,得到一个好计策,马上就实施。这就是领导的素质。

当然,领导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基层干部你得有能耐,你没有能耐,别人不听你的。所以基层干部要勤勉,要有执行力,基层干部要尽己之能,你的能耐就是你的领导力。中层干部要尽人力,需要把人的能力调动起来,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协和医院外科主任未必是第一把刀,但他一定能充分调动第一把刀的积极性,他能够与院长沟通。如果第一把刀情商足够,他也可以当外科主任。如果第一把刀觉得自己业务高超,看不起别人,他就当不了中层干部。高层领导是一把手,要尽人之智。这一点唐太宗有经验,他知道不靠大家不能成功。《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处罚20鞭子以上就要亲自审批,最后他50岁就累死了。当领导的,一把手不能太忙,越忙越糟糕,应该让手底下人去做,越俎代庖,累得贼死,事情还做不好,因为你的领导能力是有限的。古人这点经验跟现代管理学是相通的。那么应该管什么呢,应该管重大的人事布局和重大方向决策,领导应该举重若轻,再大的事他都会把大家派放在各个位置上,然后他管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讲,不同的领导层干部有不同的领导力,有不同的要求。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