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职选拔难”就是改革突破口

“正职选拔难”就是改革突破口

最近,一些地方政府出现“无人愿当正职”的现象,有的县空缺了好几个局长岗位,竟然找不到人。组织人事部门在考察干部时,考察对象往往拒绝担任正职、只愿当副职。发生这种事,地方党委政府无疑“闹心”,因为正职岗位长期空缺影响了政府工作,甚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政府部门的正职竟然成了没人要的岗位,是因为收入待遇太低?显然不是,因为收入待遇更低一些的副职还是受青睐的。真正原因在于“责任”二字。一些人看来,在反腐倡廉日趋深化、一把手问责日趋严厉的当下,正职一把手的责任与其收入待遇已不成正比,“性价比”太低,因此人们宁愿选择收入待遇低一点、但责任轻得多的副职。如此看来,“正职选拔难”的背后,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利己主义思想在作怪,是一些人缺乏担当精神的反映。

“正职选拔难”,怎么破?其实这是一个倒逼政府改革的良机。无人愿当正职,首先应问这个“无人”是多大范围内得出的结论,如果是基于几个考察对象、一个很小的圈子得出的,则属于伪命题。我们必须看到,干部队伍中并不缺乏勇于担当者,社会上更不缺乏愿意投身公共服务的人才,对他们来说,正职的责任不是问题,收入待遇更不是问题,甚至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回报。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让有能力、有意愿的人担任正职?这就需要继续深化政府改革,打破学历、身份、资历、单位等选人用人上的条条框框,把“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落实到位。唯有如此,才能让正职岗位真正需要的人脱颖而出。

对所谓“正职选拔难”,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担忧,相反应该看做是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正面信号。政府部门的职位,从来都不应当成为富得流油、人人争抢的“肥缺”,剥离其中不正当的利益附着,凸显其责任和奉献,正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正职选拔在一些地方出现“冷场”,是政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而继续推进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路径。因此,我们应将其作为推进改革的契机和突破口,继续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干部监督体制,贯彻落实“两学一做”重要部署,让勇于担当、廉洁从政成为干部工作的主流,让正职、副职乃至每一个公权力的岗位都能“姓公”,成为责任与奉献、而非私利与权谋的承载之地。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