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教科书(2)

刘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教科书(2)

儒家思想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特别是一些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的开播,把国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应该说,这对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另一种过头的倾向。这是与我们党历来对待历史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背道而驰的。

大家知道,所谓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文化,它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此,它既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也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是批孔的,他认为,“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思想的人们”,是属于“半封建文化、奴化思想文化”。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曾说:“孔夫子曾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如何认识和对待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学术界,从司马迁至今,一直存在分歧。我认为,儒家之道乃王者之道,其主体意识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压制制度内部的任何改革,是有负面作用的,比如,第一,儒家主张泛道德主义,认为道德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强调德治(崇尚道德教化)、礼治(崇尚尊卑区别)和人治(崇尚榜样示范),它与现代法治存在诸多冲突矛盾。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说,道德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起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法治。第二,孔子提出平均、趋同求一的思想。他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对防止两极分化有一定警示作用,但孔子思想的落脚点是主张经济上平均。

我们应该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问家,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术,自汉武帝到清朝的2000多年时间里,一直占头把交椅的重要位置,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