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甲午战争的缘起、过程及启示(10)

摘要: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可以说,甲午之殇是制度之殇、战略之殇、战术之殇,也是文化之殇。今天的中华民族早已站了起来,但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忧患意识及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考虑,这些都是值得同志们深思和讨论。让我们勿忘国耻!勿忘军耻!兴我中华!

由此可知,过去若干年一些研究者说日本在谈判期间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电报密码,知道李鸿章与朝廷的往来,可能并不确切。伊藤博文请李鸿章耐心等待,表示日方将很快研究中方的这个变化,将在第二天或者下一次会议上再解决,这就是第三次的谈判。结果在第三次会晤结束之后,李鸿章在回自己住处的路上,一个日本浪人“啪”的一枪打到李鸿章脸上,李鸿章一下子就趴到地上了。李鸿章当时也有70来岁了,弄不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躺下去之后觉得好像还有知觉,就起来了,然后很坦然地走回自己的住处。当时媒体的描写都对李鸿章佩服得不得了,说他是大政治家风范。但是往下怎么演化,全世界都在关注。日本国内一片哗然,从天皇、大臣到一般官僚都气死了,觉得这个枪手一下把整个战争的布局,全部搅乱了。这样一来中国形势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李鸿章当天晚上就跟他的顾问团——李鸿章此行总共有130多人,除一般工作人员,主要是一些外交人员及外国顾问,如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等作了深度分析,接下来我们谈还是不谈。因为如果李鸿章当时拍拍屁股回国,全世界的声音都会站在中国方面,“日本太过分了,日本简直是野蛮国家”。最后美国顾问提出,可能回国并不是最好的举措,应该谈,利用这个悲情才能推动谈判,中国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最后李鸿章决定坚持在这里谈判,但是也没有告诉日本。日本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天天来看望他,就是哄着他别走,担心他走了往下不知道该怎么办。等到过了两天,达成了一个妥协,就是日本方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答应停战,尽管日方也附加了一些条件,但这毕竟是中国原先最期待的,也是李鸿章力争而未获得的。第四次结果就是这样。等到4月10日第五次谈判,日本把和约草案全部报出来,朝鲜独立、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朝鲜独立没什么好谈的,其他三个都谈得很多,特别是在割地上,日本的报价是台湾全岛、琉球群岛和辽东半岛。

当时李鸿章回答的是“这个不能谈”,因为还在北京的时候,已经讲过日本要割地了,怎么最少限度地割地,在北京的时候朝廷已经发生很大争议。汉臣最典型的就是翁同龢,翁同龢说台湾不能割,割中国的本土都不能割台湾,因为台湾是孤悬海外,割了之后就是天下人心散失。但是恭亲王和其他的满洲大臣都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割就割了吧,辽东半岛不能割,因为辽东半岛是满洲的“龙兴之地”,也是中国本土。李鸿章想争夺的是台湾,争不回来那就只能割。我们注意到在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天即4月18日,德国、俄国和法国三国同时要求日本必须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辽东半岛不能割。

日本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俄国人说,什么道理都没有就是要还给中国。我们现在应该相信,李鸿章离开北京的时候应该和各国外交官有过交涉。假如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各国怎么来应对。你看这三国在干涉还辽问题上,就有这么一个态度,能够拿出应对的措施。另外就是在赔款的问题上,日本要价两万万两,李鸿章进行了艰难的讨价还价,希望伊藤博文能减让五千万两。伊藤根本不答应。甚至等到最后一次谈判,李鸿章还说,朝廷确实已经命令我酌量办理,但仍请伊藤君替我想想,如果能将原约酌改数处,也可让我觉得不负此行,比如赔款、让地两端,总请少让,即可定议。假如五千万有难处,两千万也行。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李鸿章如此乞求日本,伊藤博文只说:“能让的我都让完了,现在是一点都不能让。”至于开放通商口岸,贸易最惠国待遇,那是后来有专门的谈判谈的。当然这个谈判的过程很复杂。总体来讲,这场战争是近代中国前后阶段的分水岭。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