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9月中旬,中国有13000人进到平壤,完成对平壤的布防。平壤是朝鲜北方最重要的一个战略据点,中国军队全面控制了平壤,居高临下。日军是 16000人从8月份开始进入朝鲜,到9月中旬,日本第一军完成对平壤的包围,15日早上开打,遇到的中国指挥官是从牙山退下来的叶志超。叶志超从牙山打完之后,糊弄朝廷,谎报军情说打了胜仗,结果朝廷给了个嘉奖,后来有人举报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一天打下来之后,叶志超发现,日本军队从四面包抄,把中国军队后路切断了。中国在布置平壤战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应该保护自己的后路,结果被日本四面包抄。如果持续打下去,除非中国援军源源不断地从外围再反包围,否则的话就没办法。因为各种原因叶志超就擅自作主,准备夜里撤退。
这个决定非常荒唐。白天的战斗日本人是攻势,中国军队是城上守城,中国军队打这一天没有损失,日本军队损失很大,日本人的子弹也打得差不多了,粮食也没带那么多,又在大雨当中淋着,中国军队在城墙里面还有物资和房子。结果晚上中国军队就趁着夜幕往回撤,日本没想到中国在第一天就撤了,就像打兔子一样,一下子打死了中国2000士兵,之后又俘虏了700人。朝鲜就这样子丢掉了。如果9月15日叶志超不撤退,清政府的大军就源源不断地跟来了。9月16日北洋舰队护航了几艘运兵船,已经进入鸭绿江到达朝鲜了,这支援军的使命就是支援困守平壤的叶志超军。然而,叶志超不敢坚持。中国运兵船17日开始回撤,一下子遇到日本海军。如果叶志超不撤退的话,中国的运兵船不断运兵,最后鹿死谁手就不知道了,结果他撤了,中国的运兵也就没有了意义。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里面,有两个人物后来都被军法处置,被杀头。陆军是叶志超,海军是方伯谦。其他的将领打得都是非常英勇顽强。到了9月17日上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大东沟一带互相发现。11点,相距十几里外,日本发现了中国船上面的炊烟,中国海军很快也发现了日本舰队,12点双方互相靠拢,靠拢到大概相距3000米。北洋海军当时是亚洲第一,但是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都是同一拨老师,都是在英国、法国训练的,他们所使用的指挥语言也都是英语、法语、德语。他们双方的战法也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彼此都清楚。北洋舰队主要的战舰都在1888年之前买欧洲的,最好的是买德国的。但1888年之后,俄国人不断地在中国西北部新疆闹事,使中国的海防受到了极大影响,没有很好地及时更新北洋舰队的设备。而日本在1886年经历了北洋海军在长崎闹事的刺激之后,痛定思痛,反而加强了对海军的投入。因此,日本在此后购买的西方战舰,尽管与北洋海军的战舰属于相同或相近的型号,但技术指标显然是中国战舰的升级版,航行的速度更快,炮火的威力更强,发射时间更短。更重要的是战舰前后都可以开炮,不像中国之前购买的战舰,只能在战舰的前部设置大炮。
日本战舰向中国战舰靠拢的时候,平着就过来了。北洋舰队最初的布局是“人字型”,是旗舰在前面带领其他的战舰走。等到快接近的时候,中国的指挥官突然变阵,北洋指挥系统又发生了问题。另外一开打,旗舰马上被日本击中,最高指挥官丁汝昌一下子就受伤了。黄海海战就这样开始了。从12点开始开打,打到下午5 点钟。我们很公平地说,黄海海战两军互有胜负。北洋海军也使几艘日本军舰受伤。中国舰队当然也受伤或沉没,但是仍然不能说黄海大战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的问题是在战略上,因为黄海打完之后,中国就更觉得,我们没有必要这样拼杀了,朝鲜已经完全被日本控制了。所以,这时李鸿章就下令让北洋海军主力舰全部回到港口去修理和整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