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从9月份到第二年2月,日本军队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登陆之后,就把北洋舰队在威海的主力全部包围了。北洋海军在得不到外援的情况下,最高指挥官自杀,剩下的投降。与此同时,就是陆地作战,中日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陆地作战打得也很惨烈。但是战争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10月份开始中国就想怎么使战争叫停,应该用什么办法叫停?中国是大国,是帝国,有大国的尊严,又有慈禧太后60大寿这样的大事,说投降肯定不行,只能讲和。
农历十月十日,即11月7日,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结束,清政府终于腾出手来好好处理中日冲突了。恭亲王出面呼吁美国政府根据《天津条约》进行外交斡旋;又召集各国公使磋商,希望各国政府联合起来进行外交干预,迫使日本停战,与中国讲和。恭亲王也大致宣布了中国的讲和条件:第一,同意朝鲜独立;第二,可以参照惯例对日给予适度赔偿。11月12日,朝廷密派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前往天津与李鸿章商量,建议利用各种方式与各国外交官接触,寻找办法。恭亲王还给李鸿章写了一封密信,密信叮嘱李鸿章不要计较那些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要想尽一切办法打开僵局,寻求突破,重建和平。
恭亲王的叮嘱、密信,无疑坚定了李鸿章的信念。在第二天(13日)写给恭亲王的复信中建议启用洋员德璀琳径赴日本,摸摸情况。德璀琳在中国海关已经工作了很多年了,他受命后稍作准备,就于11月22日带着几个随员前往日本。26日,抵达神户。通过当地政府转告日本政府,希望能够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或外相面谈,并告知他带有李鸿章的亲笔信。然而,日本政府研究了这些情形后决定不与德璀琳见面,德璀琳一事无成,呆了三天回到天津。恭亲王、李鸿章并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德璀琳身上,尤其是恭亲王在北京几乎不停顿地与各国公使接触,并通过外交渠道邀请各国政府出面调停。各国政府的立场虽然并不一致,日本也并不完全接受各国政府的调停。不过,不希望战争继续进行的国际声音还是不断,特别是美国政府,虽然并不认为日本进行这场战争有多大错,但依然倾向于尽早结束。美国政府对中国提出的唯一条件是朝鲜必须独立。剩余的问题,可以由中日朝自行解决。
在美国外交官的帮助下,日本外相12月2日表示中日之间可以举行会晤,但中方必须派出具有全权的代表。两天后(12月4日),慈禧太后主持的最高层会议决定接受美国调处。又过了些日子,任命总理衙门大臣互补左侍郎张荫桓、头品顶戴兵部右侍郎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负责善后谈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