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当代视角(2)

张海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当代视角(2)

二、残疾人生而平等不是特殊群体

近些年,人们常称残疾人是特殊群体。其实,残疾人是一种非群体性存在,几乎所有的残疾人都生活在各个家庭中,分布于社会各个层面,具有鲜明的分散性。残疾人不是特殊的人,而是我们各个家庭中的成员。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群体性活动,不像学生一样一起上课,一起下课,他们也几乎没有群体行为,而更多的是孤独的个体,有的重度残疾人甚至远离人群。所以残疾人不是特殊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获得平等共享和参与社会的条件和机会,我们要为残疾人创造适合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社会要给予残疾人特别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作为一个群体被隔离。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从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和当代人道主义精神相统一的角度,从人的本质和人权保障的角度,从社会环境建设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审视残疾人问题。人类社会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即人生而平等,因此残疾人不应该因残缺而处于困境,人与人之间最高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助共存。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有责任、也应尽最大能力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残疾人,让他们生活美好而有尊严,实现人生梦想。

也许有人会问,残疾人这样痛苦,活着还有意义吗?要知道,很多人的残疾都是不可逆的,有的人终生都看不见,只能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有的人再也不能听见万物的声响,只能在寂静的世界里走向永远,还有重度的残疾人,一生只能被束缚在病床上,再也没有行走奔跑的自由,甚至连坐也不能。但是,人的生命总是不屈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并且不畏一切困难去创造,而生命在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就有了更大的意义,残疾人更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真实地记载着一些卓有成就的残疾人,比如,春秋时的史学家左丘明、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晋时的医学家皇甫谧。在当代,残疾人自强模范的奋斗故事更是让我们感动、感慨和振奋。在国际舞台也有很多杰出的残疾人,如诗人荷马、拜伦,作家塞万提斯、奥斯特洛夫斯基,数学家欧拉,画家梵高,发明家爱迪生,政治家罗斯福等等,残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也许远远超过其他困境,但是,他们所展现的生命力量则是难以想象的。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三、人道主义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旗帜

我们不能忽视,残疾人中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属于重度残疾,他们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人照料,他们中的一些人完全丧失了能力,甚至丧失了意识。或许人们又会问,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毋庸置疑,人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是一个人,他或者她首先拥有生命权。重度和失能残疾人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这就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今天的人道主义以尊重人的生命权为根本。中国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人道思想,《周易》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把施仁爱和行义举作为贵族和士大夫做人的根本。儒家经典《礼记》中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历史上最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人道主义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面旗帜,它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尊严,消除歧视和偏见,消除贫困,维护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就业权、婚姻家庭权、发展权和其他基本权利,使残疾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事业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解放残疾人。人类的解放是永远摆脱一切压迫和奴役,使人从肉体和精神上获得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的条件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说的“每个人”和“一切人”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所谓解放就是要消除一切物质的障碍,消除残疾人自身功能缺失所造成的能力限制,以及环境的不完善、不人性化、不友好所造成的各种障碍。我们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残疾人失去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和补偿。要依靠法治的完善,消除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制度障碍,使残疾人从“被允许”进入某一个领域,变为残疾人可以通畅地、自由地选择进入各个领域。公众应该以平等的心态看待残疾人,并在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给予无私的帮助。只有当残疾人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像健康人一样方便地、自信地参与一切公共活动,并且获得公正的评价,只有当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一切人”才有可能自由地发展。

残疾人的解放是整个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这条道路是漫长的。我相信随着社会文明进步,随着医学科学发展,我们将不再研究人的残疾衍生出的各种问题,那时,我们面对的将是美好的世界。

(张海迪,作者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