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忠:以改革创新推动智库转型升级

刘西忠:以改革创新推动智库转型升级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内容。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发展”作为基本原则,通篇突出改革主题,贯穿创新主线,为新型智库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

从总体上看,当前各地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热情高涨、声势浩大,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改革的内容和深度看,《意见》提出的具体改革举措尚未落实到位,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智库、政府向智库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等关键性举措尚未出台,制约智库发展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瓶颈尚未打破,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加政策供给强度,着力在推动智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所谓转型,就是由传统智库向新型智库转型,包括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升级,就是在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上由低层级向高层级转化;提质,就是更加注重新型智库的内涵和质量建设;增效,就是增强新型智库的效用,为党委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加务实有效的公共政策服务。

1.深化智库管理模式改革,实现由管微观、重约束向管宏观、重统筹转变

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路径是改革,要旗帜鲜明地推进改革,加大政策供给力度,着力为新型智库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坚持党管智库、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思想库,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党管智库原则,强化宏观指导责任,创新管理形式,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智库活力的管理体制。智库专家要有家国情怀,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讲担当、讲奉献、讲信誉,为党献良策、为国尽职责、为民谋福祉。

推进智库综合改革。新型智库建设既不是原有研究机构的简单翻牌,也不是单纯的数量扩张,最主要的是通过改革创新盘活存量,向改革要活力、要潜力、要效益。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科学界定各类智库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分类改革,探索不同类型智库的发展之路。进一步研究出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改革重点、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完善支撑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链、制度网和制度体系。

构建新型智库体系。遵循决策咨询规律和智库发展规律,创新组织形式,减少管理层级,建立理事会等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在大力推动新型智库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研究基地和各类学会研究会等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形成高端智库、重点智库和研究基地齐头并进又梯次发展的格局。通过改革、改造、改组,促进智库主体的分工协作、智库要素的优化调整、智库平台的整合提升,实现集成创新,放大整体效应,产生1+1+1大于3的效果,构建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库体系。

2.深化智库研究体制改革,实现由各自为政、单兵推进向团队协同、融合创新转变

新型智库建设,要解决传统的社科研究小而散、碎片化的问题,解决研究方式方法单一的问题,解决决策咨询产品不适应、不对路、不管用的问题,走出小作坊、实行大协作,走出小调研、依靠大数据,走出小点子、形成大方案。

强化协作意识。新型智库建设,既需要社科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不同部门、不同高校之间加强协作,也需要研究机构与实际工作部门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开展协作,形成理论与实践优势的双重叠加、强强联合,使研究成果既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又有政策价值和实践价值。国家和省重大应用课题招标,可以由目前的主要面向专家学者个人和团队拓展到主要面向具有法人性质的智库或研究机构,利于进一步明确购买方和服务方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协同能力,提高研究质量。

改进产品结构。智库机构要强化客户意识,坚持以党委政府的政策需求为导向,把智库研究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做到供需对接、供适所需。在改革制度设计日益成熟的新形势下,智库研究重点应更多地由聚焦中观层面、提出一般的对策建议,转向提供具有引领性的高端思想层面和操作端的战术层面。要既发挥“思想库”的作用,传播“中国好声音”,又发挥“智囊团”作用,打造“中国好方案”。

推进研究方法融合创新。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不同部门和智库主体的信息共享,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新型智库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新型智库建设,要善于借鉴自然科学研究范式,设立观察点、调研点和实验室等。重视决策理论和跨学科研究,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实现理论支撑、技术支持和经验验证多维结合,培养一批既具有战略眼光、又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的公共政策工程师、评估师和咨询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