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忠:以改革创新推动智库转型升级(2)

刘西忠:以改革创新推动智库转型升级(2)

3.深化智库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兼职化、中低端向职业化、中高端转变

建设高端专业智库,拥有一批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端人才队伍是前提。

化知为智,促进知识转化。智库专家不但要有知识、有智慧,还要有谋略、接地气,能够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谋划。新型智库建设,要充分借鉴运用现有社科研究成果,以扎实的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实现“借船出海”、化知为智,在知识和政策之间搭建桥梁。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建立思想和智力产品市场,畅通优秀研究成果转化渠道。

加快智库研究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我国社科研究资源的80%集中在高校。应对社科类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分类培养,将智库研究机构、资源和人员相对独立出来,强化政策支持,深化人才职称、职务、薪酬制度改革,培育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智库专家。通过管理体制改革,鼓励部分体制内的社科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下海”,组建更加专业化的高端社会智库。鼓励高校智库发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势,逐步加强应用研究类硕士生、博士生等研究人才的培养,重点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人员,培育智库持续发展所需的专业新生力量。

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推动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向智库流动,鼓励政府部门退休人员到智库发挥余热,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智库人才交流机制。

4.深化智库成果评价体制改革,实现由注重过程、数量向注重结果、质量转变

新型智库的影响力源于高质量的智力产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务实管用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是智库天职。

规模适度、注重质量。新型智库的建设规模,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需求相适应,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和要求相适应,与我国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提升的要求相适应。转变智库建设唯数量增长的GDP倾向,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供需关系错位和结构失衡问题,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变粗放式生产为精准服务,避免随意张贴智库标签,谨防出现智库被泛化、矮化和异化的现象。

改革经费管理办法,引进竞争机制。更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专家的智力成果,完善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智库运行特点的、相对灵活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不同的智库围绕同一主题开展同向或反向研究,通过不断地比较、争执甚至辩论形成更优或最优方案。

完善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办法。探索党委政府等决策部门参与智库成果评价的方式方法,构建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智库研究成果与社会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并行对等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与科研考核机制。在考核评估时,既要把领导批示率作为重要指标,又不能唯批示论。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科学评价,新型智库成果评价应当更加注重整体和团队导向,注重培育团体冠军。建议参照科技进步奖,设立决策咨询奖,加大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引导智库潜心打造精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