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2)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2)

——绿色发展内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摘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二、当前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大

1985-2013年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状态,弹性系数最高值甚至达到1.5,是正常水平的近3倍,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高,且资源能源消耗大的特点。如果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能稳定在0.5以下,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将难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万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万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7万亿元,增长8.1%。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资源能源的消耗。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煤炭消费量下降2.9%,原油消费量增长5.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6%,电力消费量增长3.8%。

2.污染减排压力很大

经过努力,我国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已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十二五”规划目标。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降幅达80%。同时,中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高达2000万吨左右,只有再减少30%~50%,环境质量才会明显改善。

3.环境欠账仍然较多

一是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根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长江、黄河、珠江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1.2%、19.8%和9.0%。2014年,全国2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监测点总数为4896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0.8%,良好级的监测点比例为25.9%,较好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8%,较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45.4%,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6.1%。

二是土壤环境质量形势严峻。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下降,受污染耕地对农产品安全形成严重威胁。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5%和1.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8%和1.1%。从污染分布看,南方土壤污染明显重于北方。受污染耕地威胁农产品安全,工矿企业场地、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严重,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全国4万个乡镇、60多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基本未经处理。

四是生态功能仍呈退化趋势。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44%的野生动物数量呈下降趋势。入侵外来生物已超过500种,近十年造成严重危害的入侵物种至少二十多种,平均年递增2~3种。

4.环境风险较高

当前,我国已进入环境风险高发与环境意识升级共存叠加的时期。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和隐患比较突出。化学品、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2005年至2013年,环境保护部直接参与处理970起突发环境事件,其中涉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高达583起,占总数的60.1%。在全国排查的4.46万家化学品企业中,72%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太湖等重点流域沿岸,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10.1%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不足1公里。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