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赢:志愿服务亟须破解“供需错配”

王赢:志愿服务亟须破解“供需错配”

日前,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会议强调,“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要把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方面”。

笔者认为,中央的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志愿服务“需求导向、弱势优先”的基本原则,彰显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指明了志愿服务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值得细细体会。

“需求导向、弱势优先”是国际通行的志愿服务基本原则。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志愿服务应当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的关注点就应该放在哪里;另一层是,如果把志愿服务也看做一种有限的稀缺资源,那么这种资源首先应该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回头再看中央点出的几个重点方向,其实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老、幼、病、残、困等弱势群体需求,另一类是群众普遍关心的就医、上学等民生问题。这些既是群众所急、党政所需,也是志愿者应为、能为的领域。志愿者们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把服务送上群众家门、送到群众手中,既有利于实现志愿服务弥补公共服务不足的社会功能,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正如经济领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一样,当前,志愿服务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供需错配”的问题。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找不到志愿者,而不少志愿者又找不到需要帮助的对象;有的志愿者组织过于追求项目理念的时尚、新奇,强调服务形式的新颖、好玩,反而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实际获得感;还有一些志愿者组织把目光更多投向“远方”的边疆地区和亚非拉国家,“眼前”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解决这些问题,既有赖于政府加以政策引导、搭建便捷有效的供需对接平台,也需要我们的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回归志愿服务的本源,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坚持“需求导向、弱势优先”,真正让老百姓从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只有这样,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才会获得持久、健康的发展。

(作者为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