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2)

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2)

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塑造独特城市风貌

5.问:在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同时,北京的城市建设将如何延续古都历史文脉,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

答: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一是依托区域历史文脉,传承古都风貌,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开阔的视角、更有效的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区域上来看,积极促进京津冀历史文化保护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京津冀“文化网络”建设;在市域层面上,加强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系统保护与整合,构建“绿水青山,两轴三带十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景观格局;对于旧城,要严格执行总体保护的要求,强化旧城整体保护格局,从而有效构建旧城、市域、区域三个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二是结合功能疏解重组,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一方面要延续并深化旧城整体保护格局,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延续性,保护并传承物质空间衍生的传统文化。保护和恢复重要历史水系。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保护核心区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治理,为保护创造实施条件。控制小汽车拥有量与使用频率, 多途径解决现有停车问题。加强房屋管理,带动人口的有效疏解。加强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实施“拆墙见绿”,塑造宜人的环境。

三是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展示生态环境友好、地域文化特色凸显的乡土魅力。北京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8个市级传统村落(其中含有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要深入挖掘并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加强城市设计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同时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努力把传承、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努力体现中国特色、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塑造彰显大国首都城市精神的特色风貌。

6.问:在治理“大城市病”过程中,如何提升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答:此次总体规划重点研究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各方面内容,提出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体系,多措并举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

一是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屏、三环、五水、九楔”生态空间格局。其中,“一屏”为山区绿色屏障。“三环”为“一道绿隔城市公园—二道绿隔郊野森林公园—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扩大生态规模,提高服务功能。“五水”为拒马河、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泃河构成的河湖水系,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九楔”为平原区九条连接中心城、新城及周边区域的楔形生态空间,形成对城镇集中建设组团的穿插隔离,遏制连片蔓延发展。

二是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森林城市。重点在于提高平原地区绿化率。推进城市森林、健康绿道、郊野公园、公园绿地和湿地的建设及管理,构建由公园和绿道相互交织的游憩绿地体系,建设“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绿色休闲圈”。

三是全面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一方面要保护和恢复河湖湿地等水体的自然形态,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另一方面要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建筑小区和道路广场,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提升城市地面蓄水、渗水和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是构建多级通风廊道系统。城市“通风廊道”,指的是利用“穿堂风”的原理,在城市主导风向上构建贯穿城市的连续开敞空间,形成城市内部大气循环良性运转。城市“通风廊道”的合理设置,可以减小自然风进入城市的阻力,增加城市内部空气流动性,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加快城市废热及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局地气候条件等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