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体制改革能为供给侧改革做什么(2)

财政体制改革能为供给侧改革做什么(2)

2.用好财政政策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完成预算法修改工作,初步建立起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将政府全部收支关进制度的笼子;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税收征管等多项改革顺利推进,税收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为小微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积极财政政策需要继续加力增效,切实增强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GDP迈过3000美元的门槛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DP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长期停滞在某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按名义汇率计算,2008年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时至今日,我国已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社会流动性。具体而言,是指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对下一代人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响程度。其测度方式是收入、教育和地位的代际相关系数。事实上,政府规模过大、劳动收入比例低和收入分配不均,都只是静态的不平等,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利益结构被固化,从而造成动态的不平等,这必将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的停滞。

建设促进机会公平的财政体制,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防止社会阶层固化、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性的极其重要的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第一,财政应大力支持实现人的新型城镇化。官方统计的城镇化率(2015年底为56.1%)包含了在城镇生活超过6个月以上的所有居民,这里面大约有2.3亿人并不具有城镇户籍,在教育、医疗、社保和保障房分配方面都面临着机会不公平。财政应该大力支持实现人的新型城镇化,逐步覆盖这部分常住城镇但不能获得公平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庞大人群。第二,财政应大幅增加对教育和健康的财政投入力度。在财政资源的投入结构上,应该着重解决教育和健康的不平等。从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教育和健康资源分配的平等,可能比总量更重要。以日本为例,法律规定,全国的学校设施和师资要尽可能统一标准,东京最好的小学人均教育经费不超过最偏远山区小学人均经费的2倍。而目前北京等大城市最好的小学和偏远山区小学的差距却何止20倍。教育机会的公平获得是提高社会流动性最重要的渠道,而在这一点上,中国尚未出现良性发展的趋势。第三,财政要进一步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减少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对垄断性行业进行差别化的税收或支出政策,促进社会竞争,鼓励创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