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兜售西方理论(3)

警惕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兜售西方理论(3)

摘要: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而不是复制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立足于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是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宏观背景下提出的新战略。

四、对中国经济学现状的理论反思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认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基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理论和学说还显得非常零碎,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具有严密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更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中国经验,进而一直沿用西方的概念解释中国的问题。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也存在着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倾向,从而导致不少学者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和“崇拜”,妨碍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能力。特别地,一些中国的经济学者仿佛已经对西方的经济理论形成“路径依赖”,每当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往往简单化地归结为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经济理论的成果;而当每一次经济出现问题时,要么责怪没有很好遵从西方的理论或者西方理论没有得到很好运用;要么不自觉地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寻找答案和理论依据。这种格局和状况,容易使我们丧失理论自信,甚至掉入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话语体系的陷阱之中,从而误判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回顾中国30多年的诸多改革,不少是源自于自下而上的实际经济操作者的行动,然后被中国的经济学者总结发掘,最后以某种在西方经济学看来无法理解或似乎不严谨的科学词语,不断被中国最高层决策者采纳,再经不断试验和“试错”,进而以更直白和朴素的语言形成权威的改革文件最后向全国推进,形成改革浪潮,取得改革的成功。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价格双轨制,所有制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正是这些在西方经济学里很难搜寻的中国语汇和中国概念,实际上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点火器,从而启动了中国30多年的经济改革,推动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可以说,正是中国并没有遵循西方的教条,而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雄辩的事实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神话”。

事实上,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现代西方经济学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发展来看,都是与“西方”息息相关,是西方经验的总结。而且,西方学者所拥有的经历、背景决定了任何西方学者不可能准确解释中国问题,也更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因此,一味地用西方的范式解释中国问题,用西方的概念去裁剪中国现实,用西方的理论去套用中国实践,结果难以解决中国问题。这种理论的“奴化”和不正常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学概念的缺乏,也暴露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力。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准备和主体意识,更需要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没有主体性,经济学不能解释中国问题,更不能解决中国问题。

中国的崛起对西方概念形成了挑战,中国的崛起和对西方的超越使得西方的概念和学说越来越难以对中国问题提供准确解释。中国的发展有着西方经济学研究者所没有的丰富素材,是一座构建经济学理论的富矿。中国的学者要善于从丰富的实践中汲取和升华经济理论的中国元素。当前,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任务是,不但要解构经济学的西方中心论,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学的西方概念进行“术语革命”,进而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术语“创造性”重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逻辑体系。中国的学者有义务和责任秉承对西方概念的解构和改造而不是坚守和盲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作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