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带着孩子去寻找理想

走,带着孩子去寻找理想

摘要: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逐步接受生活的艰辛,于困苦中乐观而坚定地生活,慢慢扬起理想的风帆。沧海横流方现英雄本色,深山危崖乃生奇异灵芝。我们不能为孩子树立理想,理想终究是要孩子将来自己寻找的,但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寻求理想的寻找方式,那就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乐观生活。

“六一”到了,我们在祝愿孩子们“节日快乐”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我们这些“大人们”的责任。

我们教育孩子责任确乎重大。然而,究竟怎样才算是“得法”呢?我们应当把带领孩子去寻找理想作为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的圣人孔子说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说的“志”,就是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可见,圣人的理想建立是很早的事,惟其早,才能够起步快,把心思全用在了为理想奋斗之中。

教育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帮助下一代尽早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赋予人追求理想生活的动力。而这个过程是无比艰难的,孩子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边性,使他们对这个世界越看越新奇,他们对未来的想法有时甚至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这不是孩子的不成熟,恰恰说明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好的教育者,就是善于要拨开层层云雾,寻找孩子真正的理想蓝天。

孩子们最富于想象。他们的童年之所以快乐,与他们丰富的遐想能力分不开。他们能够天然地对美好的、温暖的、乐观的事物进行积极捕捉,超越现实,感受美好。他们的思维单向、片面,想象简单,只从乐观的角度出发,从来没有危害、悲观等消极方面的思维。不像成人那么多极、多面,善于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对负面结果、不利现实考虑过重,因而形成了所谓的成熟。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过度注重现实,忽略了理想教育的引导,使孩子理想感降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淡漠,实际上是折断了孩子理想的翅膀,得不偿失。

想象能力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表现。他们天然地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受力强,善于憧憬乐观的未来。他们虽然不知道未来究竟怎么样,也无须知道未来的究竟,但他们依然对未来的美好不动摇。可能他们今天向你描绘了一个红色的未来,也许明天会向你描绘一个蓝色的未来,也许到了后天那蓝色的未来也没有了,又变成了绿色的未来。我们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目光挑剔,儿童未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空间发展无限。如果我们读多了名人传记,看多了电视采访,或许获得一种认识,就是这些名人都是从小就立下了这方面的志向,并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坚持,才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我想,这也许是写作者出于对人物理想刻画的需要而进行的合理想象,未必就是当时人物的真实动机。把理想人物刻画成小大人,实际上就是把当时人物从生活中、从普通人物中剥离出来,贴上了名人标签。

想象就精神层面而言也是一种现实。有了想象,感觉到世界的美好,填补了生活中无奈的缺憾。每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骨子里都有丰富想象力的因子。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毛泽东同志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苏东坡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们说的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异想天开,海阔天空我独往,天高地遥神思飞。我们只能在诗人的浪漫幻想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这个角度说,儿童都具有浪漫的潜质。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就是保护儿童未来梦想。而这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在孩子的成长中会随着他们兴趣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逐步变得集中而明朗。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