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

厉以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于实践,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赋予新的内容,并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它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已经达到的水平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向前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正是由于革命和建设是不断前进的,如果事事都要求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这本身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当前为了使中国的经济学在指导改革和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社会经济前进的方向,更需要深入实际,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才能发现新问题,了解新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对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出新的对策。这样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比如说,自从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要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他们认为价值缺乏客观存在的基础,价值概念具有神秘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能观察到价格,而不可能观察到价值。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舍弃价值概念,只保留价格这一范畴呢?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他们的观点,他们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构成,但物化劳动消耗的部分,如工具的消耗和原材料的消耗,却是另一工业部门的产品,都是用价格来计算的,所以,“价值转化为价格”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循环推理而已。即使是活劳动部分也同样如此,因为活劳动消费以工资来计算,工资是以价格表现而不是以价值反映。这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论”无非是循环推理,说明不了价值的形成。

依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说法,“劳动价值论”应当全盘舍弃,于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不能成立了。这显然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观点。要知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基石,我们必须坚持这一论点。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否定,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否定。要知道,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客观存在,它体现于商品交换关系之中。商品交换,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当劳动产品成为商品时,商品所凝结的人类劳动才能表现为价值。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它的基础就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因而根本不存在所谓“价格来自价值,价值又来自价格”之类的“循环推理”。

劳动价值论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也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价格改革。商品价格的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的研究决不是已达到终点。其实,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有对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探索。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影子价格”概念。一些国家的经济学界对“影子价格”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如“影子价格”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影子价格”就是“机会成本下的价格”、“影子价格”就是“资源配置价格”,等等。这些解释都是有待深入讨论的,因为这涉及资产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问题,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的产业价格和结构性改革可能有参考价值。可惜国内经济学界在这方面的讨论还远远不足。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