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刘宗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生态安全环境(8)

十、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灾害激增

1.自然灾害事件激增,灾害类型多变

近期,冰盖海冰的融化趋势也令人担忧。北极海冰迅速消融,至少有70%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格陵兰的97%的冰盖表层开始融化,这种大规模融化事件是以前从没有发生过的。

历史上,每到冬天,冰就会覆盖北冰洋;每到夏天,部分海冰消失,海面露出。全球变暖使夏季海冰消失量增加,海冰消失改变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热交换,使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呈现负状态或正负不同步状态,造成欧美振荡不定的暴风雪寒冷天气,也影响到中国等中纬度地区的国家。

2.极端天气频发

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分布失衡,人类很难适应。尤其难适应的是农耕地区的变动,极大地增加了全球粮食的风险。

在农业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的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一些地区的影响是正效应,在另一些地区则是负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而不是平均气候的变化。

气候变暖后,如果不考虑水分的影响,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中早稻减产幅度较小,大概减产3.7%左右,晚稻和单季稻减产幅度较大,大概是10.5%。大米在中国的食物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大米产量的影响,也影响到我国的食物安全。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全国大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气候变暖还将使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多公里,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气候变暖后,蒸发相应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的农牧交错带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农牧过渡带的南移虽然可增加草原的面积,但由于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新的过渡带地区如不加保护,也有可能变成沙漠化地区。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