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取得明显成效。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已有超过1.2亿人次享受到了补贴优惠,带动销售额超过7200亿元。优化流程、扩大范围、完善配套,消费品以旧换新换出了消费新场景、发展新动能、绿色可循环,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释放“乘数效应”。
在长春华阳奥迪4S店,市民正在咨询购置汽车的补贴政策。新华社记者姜明明摄
加力扩围,以旧换新受青睐。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首次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政策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单件最高500元的补贴、“不交旧也能换”的灵活设计,让更多人能以更低成本拥抱数字生活。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初至5月5日零时,消费者购买手机等数码产品4167万件。“五一”假期,商务部重点监测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10.5%。辽宁省商务厅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24时,辽宁已收到汽车以旧换新申请9.8万台,申请补贴资金13.9亿元,带动汽车销售额超135亿元。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升一季度社零总额增速1.6个百分点,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其中,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家电、家具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9%、21.7%、19.3%和18.1%。
服务升级,以旧换新更便捷。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于便民。针对以往以旧换新“多头跑、手续繁”的痛点,各地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推动服务流程“减法”与体验“加法”同步进行。辽宁将家电补贴领取核销渠道从2个拓展至10个,汽车补贴填报信息从17项精简为4项;江苏开发“苏新消费·江苏消费品以旧换新”微信小程序,优化五大领域服务功能,打造“统一入口、一键申领、一屏查询、一站资讯”的全流程服务平台,企业参与量较2024年增长217.5%,门店参与量较2024年增长396.5%,基本覆盖了江苏省线上线下绝大部分家电经营主体;河北在电动车换购中打造“1车+1手机+1小时”办结机制,将街头小店升级为便民服务窗口,让政策红利真正“触手可及”。
央地联动,以旧换新聚合力。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领域广、参与主体多。想要政策红利落到更多百姓口袋里,离不开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力。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打出政策组合拳,央地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激发了更好的政策效能。在财政支持方面,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增至3000亿元,相较2024年的资金规模翻了一番。四川成都将换新补贴与充电桩建设、电池回收挂钩,消费者置换新能源车可额外享受充电卡和免费保养服务。河北石家庄建立“家装补贴信用监管平台”,对施工质量、补贴发放进行全程追溯,保障消费者权益。政策在“促消费”之外,同步筑牢了“防风险”底线。针对部分商家“先涨价后打折”的乱象,各地建立价格监测、信用监管、异常交易预警等机制,贵州对乱涨价商家实施暂停活动处理,实现“补贴透明化、监管智能化”。这种“放活”与“管好”的平衡,既让消费者享受真优惠,也维护了市场秩序,确保政策红利不被截留、消费环境风清气正。
以旧换新加力扩围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当政府的“服务清单”,对接上企业的“供给清单”,匹配上群众的“需求清单”,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活力,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宣讲家网 章平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