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十大任务,推动全国文化中心由人民共建共享

明确十大任务,推动全国文化中心由人民共建共享

摘要:近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为未来五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描绘了发展蓝图。对此,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就《规划》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为未来五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描绘了发展蓝图。对此,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就《规划》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请您介绍一下《规划》的制定背景?

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秉承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奋力开创了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文化繁荣发展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鲜明特色,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彰显,为推动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首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提升,文化中心建设物质基础更加坚实;首都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中心建设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文化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文化中心建设创新动力更为强劲;对外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深入,文化中心建设国际舞台更加宽广;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支持首都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文化中心建设的环境氛围更加优化。同时也要看到,首都文化建设也面临不少挑战。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快推动全国文化中心与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有机融合,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规划。因此,“十三五”时期,北京市首次将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列为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力图更好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落实新时期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

2、问:《规划》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规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文化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格局。总体目标方面,《规划》提出围绕更好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到2020年,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推动北京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宏伟目标迈进。这既体现了习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又突出首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人文魅力。

第二部分提出了十大主要任务,即巩固提升首都思想理论建设的引领导向作用;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之区;营造文明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攀登文学艺术高峰;提供更高质量、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水平;形成文化人才荟萃的生动局面。

同时,在第三部分,提出了八大保障措施,涵盖组织领导、管理体制、资金投入、法制建设、政策支撑体系、基层基础工作等方面。

3、问:《规划》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方面是如何部署的?

答: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人。文化中心建设要突出价值观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性。因此,在发展目标中,《规划》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全国,在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等各领域,推出更多代表国家形象、首都形象的优秀成果,全市人民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首都作为全国思想高地、价值观高地和道德高地的地位巩固发展”的表述。此外,《规划》提出十大任务中,有三项任务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4、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要保护利用好首都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在这方面,《规划》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优秀文化传统,是首都当仁不让的职责和担当。《规划》的总体目标中提出了“推动北京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提法。同时,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发展分目标中,《规划》提出,要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形成“两轴、两核、三带、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现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城市魅力,让中华民族这张“金名片”焕发夺目光彩,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具体任务方面,《规划》提出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比如,做好历史文化名园腾退工作,统筹古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到旧城保护和名人故居、坛庙、胡同、四合院、会馆、历史宗教建筑、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修缮保护与合理利用当中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整合博物馆资源,重点在城郊新建综合功能区及人口密集区域建设大型博物馆及博物馆群,在条件具备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加大乡村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建设力度,完善全市博物馆布局。未来五年,北京还要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做好古籍整理、经典出版、义理阐释、社会普及。

5、问:《规划》在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答:文化中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因此,《规划》在这方面着墨较多。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北京在“十二五”末已出台“1+3”公共文化政策,未来五年这套政策体系将得到全面落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中央单位文化资源优势,提升首都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提高文化综合服务效能。未来五年,北京积极推动北京文化艺术中心、北方昆曲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十大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阵地,提供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送地方戏等标准化文化服务。

6、问: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促进首都文艺“攀登文学艺术高峰”方面,《规划》是如何部署的?

答:加强文化中心建设必须创作更多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重大主题精品力作,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一是推出体现时代精神、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和创作导向,抓住重大题材和重要节点,做好文艺创作规划,形成全国文艺创作的晴雨表。重点支持文学、影视剧、戏剧、音乐、美术等创作,在文艺各领域推出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在“五个一工程”“华表奖”“飞天奖”“文华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家重大文艺奖项评选中获得更多荣誉。二是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机制。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打通从创作前端到刊播推广终端的渠道,推动“两端”前后呼应、高效衔接,建立健全覆盖文学原创、出版发行、演出播映、宣传推介、奖励扶持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营造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加强文艺评论,改进文艺评奖,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艺术创作氛围。

7、问: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构建新型传播体系?

答: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改变,同时也对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发展迅猛,要求在新的五年研究制定新的举措、新的方法来积极应对。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传播体系,是“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规划》在增强舆论引导实效和水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媒体集团,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措施。如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坚持对内对外一体化引导、网上网下同步引导。北京还将加快建设融媒体中心,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原创、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优势通过网络、手机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各类传播形态和终端广泛延伸,做到新闻信息内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在培育新型媒体集团方面,将建设好北京新媒体集团,为首都新媒体提供搭载服务,构建一个平台、多个终端、整体推送、分层发布的传播矩阵,以此打造新媒体传播主阵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8、问:《规划》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活力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有效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稳固。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97.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72.3亿元,年均增长12.6%,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13.4%,居于全国首位。

未来五年,随着我市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产业结构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按照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严格执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大力推进产业资源优化整合与引导疏解。二是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加快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发展速度与质量、发展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三是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四是推动文化业态创新,引导文化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抢占文化科技制高点。

9、问:《规划》在整合调动首都文化资源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首都文化资源集聚丰富,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需要进一步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发挥建设合力。一是要强化服务功能。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在京中央文化单位和企业、全国在京文化展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更好服务。充分发挥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央属文化企事业单位、首都高校的资源优势,推动形成央地共建全国文化中心的生动局面。二是要努力形成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强大合力。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单位作用,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担负起主力军职责。发挥发展改革、财政税收、国土规划等部门作用,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保障。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宗教界人士和人民团体作用,激发汇聚全市干部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全国文化中心由人民共建、由人民共享。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