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炜: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张昭炜: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自从王阳明创立并传播良知学后,“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明史·儒林传》)。阳明后学中有成就者如过江之鲫,盛况空前,成为明代中后期儒学发展的主流。阳明后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阳明后学是指与王阳明有明确师承关系的弟子,覃及再传、三传等,具体而言,主要指列入《明儒学案》的浙中王门十七人、江右王门二十人、南中王门九人、楚中王门二人、北方王门七人、闽粤王门二人、止修学派一人、泰州学派十八人,共计八个门派,七十六人,并可扩展至有明确阳明学师承关系的学者,如孙应鳌、李贽、郭子章等。广义的阳明后学包括在学统方面与阳明后学联系紧密,如林兆恩、虞淳熙等,还涵盖阳明讲友湛若水后学中摇摆于湛门、王门之间的唐枢、何迁等,乃至由此脉络发展出来的许孚远、冯从吾、刘宗周、黄宗羲等后学。

阳明学是明代的显学,既有风行天下的展开,阳明讲会兴盛,良知异见纷呈,精彩迭出,也有末流猖狂自恣,渐失阳明之传。阳明后学文献积累数量庞大,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而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是深入研究阳明学的基础。进入清代后,由于学风转变和政治高压,许多阳明后学文献在国内遭到禁毁,民国期间,虽有所重视,但鉴于当时形势所迫,无力大规模整理出版。新中国成立后,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提上了日程,其成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某一学者为对象,搜集整理类似个人全集的文集;二是以某一文集为对象,尽可能收集其他传世版本校勘,最终形成该文集精校本。第一种形式的代表成果有容肇祖整理的《何心隐集》(中华书局,1960年)、黄宣民整理的《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种形式的代表成果有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的《焚书》(1960年)、《续焚书》(1961年)、《初潭集》(1974年),李剑雄整理的《澹园集》(中华书局,1999年)。这些成果整理的质量很高,为后续的阳明后学文献整理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典范。

本世纪以来,随着阳明后学研究的迅速发展,阳明后学文献整理出版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7年,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了“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第一编),共收录文集七种十册,分别为:《徐爱·钱德洪·董澐集》《邹守益集》(上、下册)、《欧阳德集》《王畿集》《聂豹集》《罗洪先集》(上、下册)、《罗汝芳集》(上、下册)。此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第二编),于2014至2015年陆续出版了《薛侃集》《黄绾集》《刘元卿集》(上、下册)、《胡直集》(上、下册)四种六册,即将推出《张元忭集》《王时槐集》《北方王门集》三种四册。此外,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项目列了十余种阳明后学的单部精校文集,包括聂豹《聂双江先生文集》、邹守益《东廓邹先生文集》、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欧阳德《南野先生文集》、罗汝芳《近溪子集》等,这些文集正陆续出版。

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出版极大促进了阳明后学的深入研究,如依据江西颜氏家族珍藏的《颜山农先生遗集》整理而成的《颜钧集》,李学勤在序言中称之为“是我们三十多年来屡次访求而不能得的孤本秘籍”,这为阳明学在民间的演化推进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又如国内早佚、仅见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泰州学派邓豁渠的《南询录》,岛田虔次、荒木见悟相继研究,由黄宣民、邓红相继点校出版,深化了学界对所谓泰州学派“异端”的认识,而这些重要的阳明后学思想文献并未出现在学界奉为圭臬的《明儒学案》中。又如能够推原阳明未尽之旨的再传弟子万廷言,《江西通志》称其平生著述多有所发明,有《学易斋前后集》《易原》《易说》等若干卷,其书皆失传。但张昭炜经多年搜集,点校整理了万廷言的《学易斋集》二十卷(国家图书馆藏明刻善本)、《学易斋集》十六卷、《易原》四卷(附《易说》二卷)(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学易斋约语》二卷(台北“中央图书馆”藏),以及在南昌调研考察中发现的万氏族谱中诰命、传记等珍贵资料,汇集成《万廷言集》,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国内,影印古籍也推动了阳明后学文献整理。围绕《四库全书》,影印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禁毁书丛刊》收录了为数不少的阳明后学文献。在日本,位于京都的中文出版社与九州大学合作影印出版了大量的宋明古籍,由九州大学教授冈田武彦、荒木见悟任主编,在台北与京都两地刊行了《和刻影印近世汉籍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四编”),所选的版本均为和刻善本,每种书前均附有冈田、荒木、佐藤仁撰著名学者撰写的解题,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中,“初编”“续编”“三编”收录宋明理学典籍,包括《龙溪王先生全集》《王心斋全集》《近溪子明道录》等阳明后学相关文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