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变常识成共识,喋喋不休才会止

要变常识成共识,喋喋不休才会止

天气在燥热,人心在躁动。受气候的影响,人们的情绪受空气波影响也是燥热难耐。这不,有违常理、公序良俗事儿一个接着一个,人们总是用道德或不道德的观点来评点一番、理论一场。比如今年5月3日中午,发生D5185动车上让座的事儿就如此,顿引各路媒体嘚啵嘚,一场关于道德问题的论战众说纷纭。

前些时日,与一家党报的编辑老师聊天,在说起这件事时,我向他求解如何诊断这些“躁动症”、“社会病”,并给也出了个方程题,请老师来解。由此话题,我们俩又聊起了去年7月份发生在哈尔滨市公交车上因让座问题,并谈到他写的关于一个“老流氓”打女孩的事儿:

去年7月11日,一名约70岁的老者上车后,瞄上位于后车门前侧座位的一名女孩,于是挤到座位旁骂女孩,要求女孩为其让座。正玩手机的女孩,听到骂声后随即起身说,没看见老人在身边,但也没这么要座的,还骂人?老人暴怒后随即给女孩一耳光。之后,老人又欲动手,让乘客拉开才肯罢休。

647

都是座位惹的祸,都因诘问惹纷争,又都是以道德的名义。老师长叹一声说,其实让不让座这个问题没啥可讨论的,让是常态,不让可能是意外。这是一个道德常识与践行共识的问题。

细想也真是这么回事。从我记事起以及现在采访一些公益事情时,也不难发现,有些常识人所共知,比如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过马路扶老人,坐车时让个座,捡钱了交警察……在让与不让的问题,我们还常常拿《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易先知”的故事来教育人引导人。等我们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育引导的。

也就在这样思维下,我们把道义、善心的礼让一代又一代往下传承着,把做好事,不做坏事,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就常识,也是共识。

与那位老师在交谈中,他发问了几个问题:“常识就一定要遵守吗?共识就一定要按照去做吗?”答案显然是:认可的常识,不一定达成去为的共识。

进而,老师又为我解方程式的详解了一番:有时说与做,认识与实践是不统一,是达不成共识的。从道德范畴上讲,让座不让座,没有对与错,只有好不好。让座,道德提倡的行为,是“做好人”;而不让座,则属于道德不提倡的部分,是“不做好人”。 这种情境下“不做好人”不见得是错的,只是不想做得更好,毕竟没有恶果,也无惩罚可言。过多的谴责也有违常理,甚至给对方造成舆论和身心的伤害,这对于对方也是不道德之举。

那么我们是不是容许这样的不让座的现象发展呢?答案显然更不是。

当今社会,人们维权的观念日重,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民主的进步,应提倡;利己的思想也日盛,这于我们倡导的奉献价值观念相背,必须加以引导。

道德是一种自律的行为,没有外力的约束性,也不具有惩罚性。人在道德权上是平等的。当遇到一件事时,我们不应该动不动拿出道德的高线来衡量,拿圣人的标准来对照。只有常识与共识达成一致时,才有真的道德落地,一味绑架,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让类似人人都让座的道德常识,变成自觉践行道德的共识呢?借用那位编辑老师的话:努力学习常识,是每个人该做的事;努力让常识成为共识,是全社会该做的事。

而作为媒体人在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引导全社会达成共识中,必须理性对待。要做新闻事件的记录员,不当事件之外的评论员,不能随着舆论一边倒,搞字来字去的文字口水论战。同时,要自觉承担起自身引领社会风尚、导正风向标的政治责任来,要通过对正能量的传播来引导共识,对身边践行道德的模范典型的弘扬来引导共识,用营造弘扬传统美德的舆论环境来引导共识。

我相信,当舆论营造出人人都想送人玫瑰的强大气场时,当认识的常识凝聚成践行的共识时,类似于让座之类的喋喋不休的道德论战就可能会自动终止了。

这种美好的愿景,我相信不会太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检察院)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群,1群:209961124(此群已满),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