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啃“硬骨头”(3)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啃“硬骨头”(3)

——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

3.中国靠什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06年,世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4000美元—12700美元的阶段)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GDP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然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人均GDP一直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

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超8000美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这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对此,苏海南提出五项建议:

一是确立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划目标,明确思路和原则。可考虑到2020年,使中等收入劳动者总数增加到2.5亿以上,占比提高到30%以上;加上其赡养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3.7亿以上,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25%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可设定目标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成为中产阶层,其总数提高到9.6亿人以上,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

二是继续做大做好“蛋糕”,夯实全面“扩中”的物质基础,采取包括以稳定和完善的宏观政策支持经济稳增长,以创新促增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增长,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增长。这是“扩中”的充分必要经济条件。

三是调整经济社会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源,包括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调整产业、就业结构,减少一产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大大增加二产特别是三产产值比重及其就业人数,增加灰领、白领岗位人数,增加技能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数。通过以上多项措施为“扩中”提供人员来源支撑。

四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包括改革完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根据劳动、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增加中等收入者数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中等收入者的后顾之忧,控制、减少滑入低收入和贫困状况的人数;调整收入和财产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和劳动报酬比重,促进“橄榄形”分配格局的逐步形成,为“扩中”提供直接支撑。

五是要深化教育、医疗体系改革,为“扩中”提高人力资本等支撑,包括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使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更好对接,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各类劳动者素质;加快医疗体系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人力资本的均衡提升,从而实现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