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键一招》:坚定改革的信仰信念信心

读《关键一招》:坚定改革的信仰信念信心

微信图片_20190213172003

杨万东、张建君、程冠军新近创作的《关键一招——对话改革开放40年》一书获好评如潮,列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新书书单第一名。杨万东教授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建君教授乃甘肃省委党校教授,程冠军是知名文化学者。此书是三位作者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事,绵绵密密,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满了三位作者对改革开放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发展的一腔热情,对民族复兴的无限期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满满。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袒露的心声:我们啜饮着岁月的芳华,为改革开放而歌唱;我们擦亮灰色的理论,还原生活的亮丽;让书香散发出时代的光芒,让思想传递出民族的心声。

张建君教授是我的师兄,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老师的博士、中央党校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多年严格的学术训练与积累使他对中国政治经济学诸议题驾轻就熟,发表了许多著作。日前,他在微信上发来新书《关键一招—对话改革开放40年》电子稿,嘱我写段文字。我不敢怠慢,赶紧去当当网订了此书。不想第二天就到了,一口气读下来,有颇多惊喜。读着这些文字,恍惚觉着,三位作者化身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说书人,从理论、实践工作中脱穎而出的智者。他们引导读者举头远眺——看得远,看得更远,直到您看懂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制胜之道、关键一招,并若有所悟。

《关键一招》是一部向马克思主义传统经典致敬的书。所谓致敬,不是非理性的顶礼膜拜,而是处处体现了对传统经典的会心理解。比如,程冠军谈道: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关头,1984年和1992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南方考察”,发表了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特别是1992年,中国历经了“八九政治风波”之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不行了,失败了。在这重大历史关头,88岁的邓小平到南方进行他一生当中最有意义的考察。他重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改革要胆子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看准了就大胆试,大胆地闯。”

马克思主义是否会过旧呢?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到,马克思一生有“两个发现”:一是发现了唯物史观,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一个发现指出了人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经济问题以后才能谈得上其他的一切,这就要求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个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劳动,要求收入分配公平。任何社会都存在这两大问题,都要解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在于进行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开创了务实主义道路,核心就是要回归马克思主义、回到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是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而是根据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在40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再出发,张建君教授认为,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要以创新的姿态,创新的导向、创新的制度安排,以创新的社会氛围,以创新作为时代精神,把中国推进到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我认为,创新就是毫无留恋地超越过去,以新时代所能达到的理解力来实现跨越。创新需要法治支撑。法治要为创新明确方向、提供框架、设定路径、划定边界,包容创新试错,形成适应经济创新发展要求的法治环境。

《关键一招》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三位学者特别强调了推进改革开放需要法治支撑。法治是善治,是人心所向,能把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制度成本减少到最小程度、把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引导到一个方向上。法治能使每个普通人对他人权益产生敬畏,从而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满怀信心。法治虽然不会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在潜移默化中积蓄巨大的能量,最后把这种力量固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最后国家就水到渠成地强大了。

(作者:黄丽云 ,福建省司法厅、依法治省办副处长,法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