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圣人涌现(2)

春秋时期为什么圣人涌现(2)

摘要:春秋“四圣”是中国历史的灵魂。当我们讲到“彬彬有礼”的时候,很自然会想到孔子;当我们讲到勤劳勇敢的时候,很自然会想到墨子;当我们讲到 “兵不厌诈”“兵贵神速”的时候,很自然会想到孙子;当我们讲到“清正廉洁”“反腐防腐”时,很自然会想到老子。“很自然”,说明“四圣”已化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19300001035357130501271078177_950

正是在这种观念大转变的情况下,人们把反映天时的“春秋”嫁接到人事上,还美其名为“以天时纪人事,谓之春秋”。在此大背景下,我以为,春秋时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和解析:

第一句话:春秋是大战乱时期。

春秋初诸侯国140余国,到孔子周游列国时“面70余君”,说明那时至少还有70多个国家,而到了春秋结束时只有14、15国了。200多年 间,见于史乘的大小战争有483次。不过,有人细细统计说不止这个数字,而是大约有1000次。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基本上是对的。

当时的春秋就是这样一个大乱局,战乱让数百万无辜百姓丧生。根据各方面资料的综合核算,夏禹初(前21世纪)的人口是1355万,治水成功后应 有所增长,当在1500万人上下。到周成王时(前11世纪)为1371万人,周庄王时(前7世纪)只有1184万人了。由此可以推断,在三百年的战乱中至 少有上百万人死于战乱。

第二句话:春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期

这句话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说明。

一是世界的维度,这一时段在世界上被称为“轴心时代”。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认为,公元 前500年前后是“奠定人性精神基础”的时代。东西方出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东方有孔子、老子等,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二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维度。五千年文明史,发展到公元前五世纪时,刚巧走了两千五百年,钱穆先生称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半程期”。他在《孔子 传》开头有一段话:“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复又 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这叫继往开来。

三是春秋时期本身的维度,即春秋时期本身就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精神。从战乱不断到“弥兵”,从政界混乱到季文子的“相三君而无私积”,从普遍的无所作为到叔孙氏“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观念的提出,都说明春秋后期正在从消极走向积极。

第三句话:春秋是思想解放、朝气勃勃的时期。

春秋时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文化现象是,“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和“学术下移”局面的形成。“学术下移”促成了“士”阶层的形成。士就是读书人, 《荀子•儒效》称“彼学者,行之曰士也”。学术一旦走向民间,就会显现出巨大的力量和生机,而“春秋四圣”正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产儿。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