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银传:反思历史 立足实践 着眼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3)

袁银传:反思历史 立足实践 着眼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着眼解决问题

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所谓“问题”就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理论内部的矛盾。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的特点就是把实践中的矛盾上升为理论上的矛盾,通过实践问题倒逼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使问题得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搏、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破除对各种教条主义的迷信,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党里有人说,学哲学只要读《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够了,其他的书可以不必读。这种观点是错的。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着力解决当今时代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通过实践问题倒逼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14ZDA00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