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劲波:按科技创新规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

万劲波:按科技创新规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

科技资源配置要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国家战略导向

加快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极大地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实现科技创新效益最大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与途径包括两个维度:知识技术供给导向,由知识生产方即科学共同体主导,科研生产效率高,但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资源条件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集成能力作为配套;战略任务目标导向,由科技需求方即国家、企业和社会共同体主导,产出的实用性好、易转化,但需要良好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稳定的基础研究为支撑。

不同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须考虑其适用范围、成本、收益和风险。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功能要求其资源配置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配合国家的经济战略。如,美国经济战略是全面领先,其科技布局和资源配置也全面引领;韩国、以色列等成功实现了从局部技术追赶到局部创新引领的转型;面对科技引领的不确定性,各国都建立了科技决策咨询机制。

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期,释放新动能、发展新经济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成本,使创新“有利可图”。不同的资源基础对应不同的科技体制,包括新旧体制的资源基础匹配性、战略目标协同性、横向纵向依赖性和功能布局复合性。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正在从“跟踪发展”向“赶超引领”转变,这种转变要让科学共同体和领衔科技专家来决策技术路线,要让市场和企业来主导技术转移转化。不要简单套用行政和财务管理的方法来管理科研人员、科研经费和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政府科技资源的统筹与优化配置,无论方式集中还是分散、稳定还是竞争、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有相应优点和局限,要强化不同配置方式的优势互补。面对“赶超引领”的不确定性和多样化需求,要鼓励部门、地方、机构结合创新实践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着眼于新经济对原创思想、重大发明、关键技术工艺、颠覆性创新、杰出人才等方面的新需求,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结合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行灵活、柔性的资源调配,增进建立多层次的创新伙伴关系。要协同推进科技、人才、教育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新体制的系统性、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夯实各类主体的创新能力,扩大有效科技供给,支撑引领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