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对《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的解读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推进,为新形势下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指明了前进方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对于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帮助广大读者加深理解,本报约请国防大学专家撰写此文,希望能为您带来启迪与思考。  

——编 者

《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第一个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当今时代,要推动两大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发展,必须以这一纲领性文件为统领,努力推动两大建设在发展进程、要素关系、创新能力、国内外关联、政策制度等五大环节上的协同发展。

保持发展进程“同步”

《意见》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安全和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使两大建设在发展时序上保持总体协调、步调一致的重要思想。历史表明,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如果两大建设发展时序长期失衡,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都将受到伤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已具备全球性影响力,国防实力大幅上升,但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军事实力仍是综合国力诸要素中的“短板”,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保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这两大建设同步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防和军队建设及体系能力的生成和提升有其规律,内在要求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保持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大型武器装备的研发、生产、装备直至形成作战能力,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现代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也非短日之功。整个体系军事能力建设是由大量作战元素生成的不同周期叠加而成,总体上表现为一个资源投入呈正向增长的长期过程。这期间一旦因国家安全形势相对稳定而放缓国防建设,就会导致国防建设周期性紊乱,进而产生体系能力生成周期律与国家国防投入政策周期律相背离的问题。在和平时期,只有保持两大建设同步,尽量“熨平”两大周期律之间的背离性波动,才能保持体系能力的稳定生成。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的浪潮,面对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利益的需求,我们必须保持两大建设同步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否则就不可能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建设任务。

促成两大建设“互动”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互动”,就是在军民之间消除体系壁垒和封闭隔离,建立一个开放系统,跨越资源配置上“此多彼少”的博弈困境,最大限度地促使两大系统间的人才、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全要素的交流和融合。对此,《意见》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条主线,明确了总体目标、发展构想,并根据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实际情况和战略需求,明确提出了八个领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确立了全要素、多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

从统筹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所需看,资源配置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国家资源在经济和国防两大领域的初次分配;资源在国防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再配置;资源在经济和国防领域之间跨领域的再配置。显然,没有初次分配环节的合理分配,国防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再分配环节的优化配置,国防资源就难以有效转化为国防能力;而资源的跨领域配置,对于促进两大系统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融合创新、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意义重大。这正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建设军民融合性国防体系的核心要义。

从机理上看,在军民二元分离结构下,两大体系之间要素相对凝固和隔离,本质上会形成一种“攫取性”国防建设体系。一方面,国家要用军民两大资源系统分别进行两大建设,结果肯定是成本高、效果差,军事体系作战能力会受到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也将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两大体系封闭隔离还会加剧国防资源配置的“虹吸效应”,即创新资源向国防产业过度配置、人才资源向国防领域过度配置、资本要素向国防领域过度配置。也就是说,一旦过量的资源配置到国防领域,整个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效率就会下降,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受到侵蚀,进而会陷入并加剧“国防系统膨胀——实体经济衰落——经济增速减缓”的恶性循环。当年苏联的国防建设体系正是如此。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