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洪业:如何提高决策执行力(2)

吕洪业:如何提高决策执行力(2)

对策建议

开门决策。公共决策追求的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参与是科学制定决策的基础,也是决策发布和执行的前置过程。在信息手段高度发达的当下,经过广开言路、充分讨论、理性思辨、科学研究后的决策,不仅不会增加制定难度,反而有助于降低宣传、执行成本。决策制定中应扎实调研,广泛邀请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利益相关方参与制定,引导公众参与讨论,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执行难度。

完善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机制。对中央决策执行目标任务的分解,加大决策执行督查、督办,明确责任、严格问责。一是创新督查方式。执行监督存在逐级弱化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上级只能监督到下一级,再往下则难度倍增。创新督查方式应以省级政府自查整改为主,提升省级政府在执行中央决策方面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中央以随机抽查为主,强化责任考核。二是明确决策执行责任人,依法问责。明确各级政府在决策执行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明晰权力边界,依法而非上级权威来保障决策执行,并依据法律强化问责。同时,明确决策执行责任人,可根据发文机关层级不同,明确相应责任人。如中央和国务院发文,省级党政一把手分别是第一责任人;省委省政府发文,市县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三是科学评价、运用督查考核结果。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奖惩分明,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对不作为或乱作为的部门和个人严肃追责。

适当调整中央决策下发的“级别范围”,加大决策宣讲力度。有地方反映,由于一线干部很难全文阅读中央决策,导致对中央决策存在不知晓、片面理解甚至歪曲理解、以讹传讹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一要适当调整中央决策下发的级别范围,让基层干部能够明确决策内容,准确领会决策精神,防止决策执行中走偏、走差。二要加大决策宣讲力度,尤其要加强市县层面领导干部培训,增强他们的执行力,注重典型经验的总结宣传,发挥典型经验引领作用。

细化任务指标,加强信息化建设。决策中除总体部署和要求外,还需包含明确决策执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晰责任清单,约束决策执行。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搭建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决策要求、考核指标、执行进度、追责问责、典型案例等全程记录于网上,便于追踪决策执行情况,提升决策执行效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