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权提升
中国话语权的取得源于实力的上升与贡献的彰显。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3年的五年间,中国一国贡献了全球总GDP增长量的37.6%,起到了全球经济火车头的作用。2014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达到27.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第一引擎。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25%以上。2012年6月,在墨西哥举行的G20峰会上,中国宣布支持并决定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数额为430亿美元。
习近平主席指出:“穷则变,变则通。”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活力。中国要求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体制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前中国在IMF的投票权排在第6位,位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印度排在第11位。2016年1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正式生效,中国投票权由此前的第6位升至第3位,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也将跻身前十,新兴市场话语权大幅提升。该修正案是IMF推进份额和治理改革的一部分,这一调整需要获得拥有85%投票权的国家通过,而美国拥有16.7%的投票权,可以一票否决。尽管奥巴马政府对此表示支持,而过去美国共和党一直阻挠IMF采取这一行动,经历了五年的艰苦博弈后,美国国会才勉强通过。而IMF的投票权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小的改革,中国投票权只上升了2%,并不影响美国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而新兴经济体在IMF内权利受限是现实的困境。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宣布人民币将于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中国的话语权在上升,但是中国还要面对西方国家在整个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面对新形势,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日益显示出其改变全球治理模式的趋向。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自2011年年底开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TTIP)、“多边服务业协议”(PSA)以及“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等相继推出,表明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集体,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全球化模式及其运行规则;为了夺回全球治理的主导权,他们正结成新的“神圣同盟”,力图树立新规。这些“新规”均将中国排除在外,因此,具有明显的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当前,美国、日本甚至还有重启G7机制取代G20的全球经济治理核心论坛的企图,以此压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
当前,二十国集团作为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主要成员,拥有全球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和科技人员,产生全球9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专利授权量和学术论文,在全球发展中举足轻重。中国是全球创新体系的受益者与推动力,杭州峰会将由中国首次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形成全球创新发展共识,凝聚全球创新力量,推动世界创新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