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茂: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2)

赵长茂: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2)

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让人民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人民利益不怕牺牲、不懈奋斗的政党。

从党诞生之日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鲜明地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融入党的血脉中。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正式写进党章,明确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95年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光辉旗帜;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员为了人民利益忘我奋斗,无怨无悔,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生动诠释着党的根本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日益尖锐地摆在面前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执政使命和价值追求,更加强调宗旨意识,更加注重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也必须看到,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偏离初心,淡薄宗旨意识;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疏远群众;一些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依然禁而不绝。如果这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之所以最终垮台,就是因为背离了建党宗旨。殷鉴不远,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既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必须不忘初心,抱持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要求贯穿于我们的一切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

三、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这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基本立场,结合新形势下人民的新期待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毛泽东同志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幸福生活要以物质财富的相对富足为基础,物资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生活显然谈不上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得到解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相对于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重物轻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发展导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突出起来。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发展依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党着眼于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注重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和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继续做大收入“蛋糕”基础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蛋糕”分好,通过精准施策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