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2)

吕文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2)

“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西方的神本主义相反,是人本主义的。孔子主张“未知生,焉知死?”可见他注重的是现实和活着的人本身,并不注重死后如何。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即人是宇宙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环节都是以人的实践为第一要义。人本主义的形成,主要与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有关,农耕社会讲求协作,所以以人为中心,家庭里讲求夫和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外则讲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如果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则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实际上这套体系直到今天,在中国人中,还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特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代主张“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相协调。“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宋代张载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协调。由此他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以达到天人协调的完美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非常复杂的内涵,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互动的。这对今天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具有直达人性的透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感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如果仅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有增长无发展的模式,后果必将是惨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当下我们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中,中国古代与时俱进的政治文化,“义以为上”的经济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