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何以“不忘初心”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何以“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的动员令,是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需要认真回答好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历史性命题。

不忘初心,就是要在追求真理中坚定理论信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是一项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崇高的信仰力量、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以及自身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其始终占据人类思想的道义制高点和真理制高点,成为“伟大的认识工具”,对其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总体性”影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与西方国家相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是理论上的存在,更是实践上的存在;不仅是学院派书斋里的符号存在,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实存在。作为治国理政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真正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不忘初心,就是要在述学立论中彰显理论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的学问,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统治秩序的设计,到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对新兴资产阶级权利的辩护,再到黑格尔“国家哲学”对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论证,无不包含着鲜明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超越了启蒙思想家从“抽象的人”研究问题的局限,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从而真正赋予了历史创造者对于历史的解释权,使人民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哥白尼式”革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时代最精致的思想蕴藏在人民之中,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避免“异化”为脱离现实的“经院哲学”和自娱自乐的“思辨游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和情怀。正是这种情怀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自觉为民请命、上下求索,传承中华文脉、砥砺民族精神。近代以降,这一精神传统更是与“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相耦合,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工农大众解放而接力探索,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为民情怀提升到新的境界。延安时期,毛泽东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部队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李达、艾思奇、范文澜等都成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需要一点情怀的。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的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传承古人“以人弘道”的精神传统和革命年代“做群众学生”的良好作风,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起来,为人民立德立言,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