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追问:回归教育原点

反思与追问:回归教育原点

目前,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越来越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有人认为教育的问题根本上都是哲学问题。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如何关注、回归教育的本源?

前不久,北京有位园长在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进现场会上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有时老师们真像是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认真遵守着各项规则要求,努力应付着各种检查评比,朝七晚五,身心疲惫。常常为了开放展示而突击创设环境;为了评比检查而加班加点制作玩教具……以‘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儿童为主体’为名,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行为之实。有时我常常问自己:我们这样辛苦工作真的是为了孩子吗?”

确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扪心自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如何做?”只有这样发自肺腑、痛彻心扉的反思和追问,才能触及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也才有可能引发思想和行动上的改变。

那么,教育是什么,何为教育之本?“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所以有人说: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日本教育家高杉自子主张: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设置环境,站在孩子的立场创造生活,与孩子们共同游戏、同悲同喜。她说:“我蹲在沙坑边,幼儿的表现尽入视野。可以听见他们在说什么,可以看见他们在做什么。每个幼儿都是如此的不同。看着幼儿自主活动、自由发挥的样子,我不住地问自己:这是在做什么?那是为什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获得新的发现与惊喜。”

前不久,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应邀考察北京学前教育,在参观了北京几所幼儿园后,她非常赞赏自己所看到的孩子在园有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并一再强调幼儿在园的真实状态,如是否有安全感、满足感,是否自主、快乐,老师能否为幼儿创设自主表达、表现的环境和空间,认为这是衡量、评价一所幼儿园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这也更坚定了我们以孩子发展、孩子在园的实际获得感来评价一所幼儿园质量高低的价值取向。

而我们有的幼儿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往往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费心费力地搭建课程框架,精心构思园所文化……看似费力不少,但却本末倒置,偏离了以孩子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轨道。如果我们所崇尚的以人为本的园所文化不是以孩子为本,以教师为本,那以“人”为本该从何谈起?园所文化一定要处处见“人”,处处见尊重、理解、信任、和谐、包容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加强反思与追问,在反思与追问中,不断接近教育的本质,万变不离孩子和教师发展之本。

那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

首先,教师要在工作观念、态度、方式上发生根本的转变。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幼儿教育工作实际上是每位幼教工作者所持的儿童观的产物。正如一位外国学者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依据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对儿童是什么及儿童应该是什么的理解来建构关于每个儿童和童年的不同概念”。正是基于对孩子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认知,我们才能够对孩子发自内心地欣赏,能够和孩子进行越来越多的正面、积极的互动,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这样一个正能量的循环过程,自然会逐渐给老师带来职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