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仪式迎接孩子们
1日上午,280余名一年级的“小豆包”带着对校园的无限憧憬走进沈阳市铁西区启工二校,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庄重的仪式——开笔礼。这个充满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氛的仪式,给“上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由班主任老师为孩子们端正衣冠。老师们郑重地为孩子们端正衣冠,并告诉孩子,这是知书明理的第一步,能展示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
点砂启智让孩子们倍感神圣。老师们把朱砂点缀每个孩子的额中,孩子们专注的凝视着老师,仿佛在诉说坚定的决心:从今开蒙启慧,发奋进取。
“今天是我上学第一天,我是一名小学生了。今天的点朱砂我特别喜欢,老师还抱了我,我很开心,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学生。”一年一班学生于家欢说。
9月1日,郑州市第六十一中学的校园里热闹非凡,学校操场上聚集了一群拿着毽球的学生。
“毽球是学校的传统特色。”该校毽球指导员樊朝辉说,学校的毽球社团非常注重培养队员们的文明礼仪、团队精神、自信心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球队不仅屡获佳绩,还常常荣膺“道德风尚”奖。
记者看到,在校园里除了操场上的毽球运动,教室里的剪纸社等社团课程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
素质教育让孩子找到兴趣
新学期开学,浙江省台州市横湖小学五年级学生马麦莎发现,自己的课表“不一样了”:原来一周语文、数学课有12节,现在变成了9节,“减”出来的课时成了拓展课和活动课。
新学期,横湖小学开设了十字巧绣社、趣味数学社等43个社团供全校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马麦莎想选象棋社,至于拓展课程,她想选修“温岭方言”,“现在上课变得有意思了,课程种类很多,我能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
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开展了一系列“选择性教育”变革。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在被教育者、教育者的不断选择中才能发现、才能实现。”
在新学期的第一天,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一年级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就采用等第制,孩子们被分为若干小组,7、8个孩子围坐在一起。认读一些简单句子后,孩子们要给自己和同桌打分。
开学前夕,上海市教委宣布新学期上海将全面推行小学“轻分数、重过程”的等第制评价,原先的100分制将逐渐在上海所有小学各年级消失。天山第一小学校长吕华琼说,等第制评价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日常教学每个环节,最终的期末评价由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课堂作业、学习成果等四大类指标组成,小到一堂课上拿的星也成为学期末评价孩子的一个小指标。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语、数、外三门课的日常测评单和期末测评单上,没有分数,而是等第评价,评价指标少则3-5个,多则数十项。“是否喜爱大自然,喜欢小动物”甚至成为一堂英语课课后评价指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