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梁云祥:“九一八事变”及其历史教训(3)

 

这里要解释一下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是东北奉系军阀的首领,日本想要在东北地区获得一些特权,就在一些地方支持张作霖。但张作霖既想要日本的援助,又不愿意出卖国家主权,日本对此感到不满,意图杀掉张作霖。在北伐战争中,奉系军阀和南方政府交战失败,张作霖撤出北京,退回关内。1928年6月,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亡。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掌权。我们知道,张学良十分爱国,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这就标志着北伐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但日本并不愿意看到新政府的出现和中国的统一。因为中国统一后,日本的在华特权就会受到影响。于是,日本加快发动独占中国的战争。

 

在日本国内,20年代,日本国内法西斯化,也叫军国主义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1923年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经济凋敝、民生不振,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紧接着,1927年又爆发了金融危机,日本国内很多银行和企业破产。1929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列强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互相拆台、互相制裁,国际关系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抬头,出现了大批右翼团体,宣扬法西斯主义,试图通过军事力量改变日本不利的地位,实际上就是侵略扩张。本来在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日本国内短暂地出现过所谓的民主化政党政治,但在军国主义这种极端情绪的影响之下,军人进入政治领域,试图通过军事手段让日本走出社会困境。具体地说,就是打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制约,独占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九一八事变”爆发。

 

二、“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及其结果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日本势力就已经在东北地区存在了。这要追溯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根据条约,列强获得在中国驻军的权利。“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约1.5万人,加上在乡军人和警察等人员,总共接近3万人。根据资料,中国东北军约有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比如维持治安的警察、保安队等,约4万人,共约20万人。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东北地区,中日两国军队人数之比大约是7:1。从数量上看,中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从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方面看,中国军队总体上处于劣势。

 

这是事变前夕的基本情况,那么“九一八事变”具体是怎样爆发的呢?首先肯定是由日本挑起的,这是被历史所证明的。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一些军官的策划下,日本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之后,日军以此为借口开始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次日即攻占了沈阳城,并开始向东北全境进攻。

 

很讽刺的是,当时驻守沈阳北大营的有8000多军人,进攻日军只有300多人,最终却被日本打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发布了不抵抗命令,中国军队没有组织抵抗。这也是一个历史疑案,长期以来,很多书上都说是张学良接到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因为30年代初,国民党军队正在围剿红军,蒋介石的一个基本政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也就是说,首先要把国内安定下来,抵抗外国侵略是其后的事情。在蒋介石看来,红军的存在甚至比日本人更是心腹之患。而且,当时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和日本的国力差距太大,没有办法和日本打。所以,只要遇到和日本有矛盾冲突,基本上就是忍让。不管什么原因,历史的疑案先交给学术界去讨论,总之,是中国军队没有抵抗,即使有抵抗,也是一些零星的抵抗。因为上级发布的命令就是不抵抗。大部分驻军退出驻地,在日军占领整个东北之后,撤回关内。

 

日本很快占领东北各地。10月8日,日军轰炸东北临时军政府所在地锦州。11月18日,占领齐齐哈尔。1932年1月3日,占领锦州,2月5日占领哈尔滨。至此,东北全境沦陷。当然,在此期间,中国东北地区并不是完全没有抵抗。比如东北军马占山,东北抗联赵尚志、杨靖宇等抗日武装,一直存在。这是“九一八事变”的全过程,从事件爆发到东北全境沦陷,不到半年时间。

 

日本占领东北后,扶植满清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成立所谓的“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首都设在新京(长春),统治范围包括除旅顺、大连以外的东三省全境以及内蒙东部和河北省北部部分地区。“满洲国”是日本操纵和控制下的一个傀儡政权,存在了十多年,将东北地区从中国分裂了出去,这是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