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瑜胜: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成效四个维度(2)

林瑜胜: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成效四个维度(2)

文化:以转型融合建构新型文化形态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发展呈现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现代文化此消彼长的局面。农耕文化以守望相助为主要特点,工业文化和信息文化以公平效率为主要特点。随着农耕文化整体的削弱,传统农村社会中睦邻敦信、互助友爱的传统逐渐受到权利义务、付出回报等思想意识的挤压,农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利益色彩逐渐浓厚,农耕文化的内敛性特征消解,向重视效率、注重平等、追求权利的现代文化靠近。农村社会治理必须正视农村文化形态的新变化,坚持以包容和创新的姿态,充分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互助合作内核,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等要求相契合;挖掘工业文化、信息文化中的公平效率内核,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等要求相呼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农村文化类型融合,推动农村文化转型,建构形式多样的既重公平效率,也重互助合作的新型农村文化形态,更好地引领和指导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

心理:以资源重置塑造现代新型农民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农村空心化趋势的蔓延、农村精英人口的流出使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变得日益保守、封闭和自卑;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所展现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加深了农村居民应对社会变迁的无助感;农村部分群体表现出的“先富效应”深深打击了长期以来的平均主义心理。在效率意识和公平思想催化下,当前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正处于从传统保守型向现代开放型迈进的转型期,部分农民对农村一边眷恋,一边逃离。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呼唤更多具有现代心理素质背景的新型农民的参与。只有心理更加积极、开放、自信,农村居民才能更加明晰地规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更加科学地看待城乡发展差距,更加从容地应对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为此,要确立以加快农村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改变农村居民社会心理的社会治理思路,通过社会资源分配与使用的重置,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村居民物质资源可支配水平,增强农村居民经济自由信心;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村级事务决策水平,增强农村居民政治权利行使意愿;不断健全和优化农村文化发展机制,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服务资源占有水平,增强农村居民文化体验能力。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充分占有与使用,将极大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增强其应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心理支撑,推动其转型为具有现代心理素质的新型农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