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党建

历史思维的新发展和新运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思维论述的体会

报告人:刘书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简 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社会发展和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创新的精神,蕴含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等。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思维内涵的新发展及其在当代现实中的科学运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以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总播放:46408
发布时间:2016-09-25 22:54
  • 历史思维即思维的历史方法。这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举起唯物史观的旗帜,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的历史方法就是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方法。他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概念,始终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形成了完整的历史思维,突出了历史方法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这为人们打开了观察历史的广阔眼界,为更好地总结历史的规律,判断现实的是非,探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文稿][PPT]

  • 掌握和运用历史的方法,目的就是科学地了解过去、总结规律,以更好地把握现实,坚持面向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现阶段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要以科学的历史思维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科学的历史思维认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夙愿;以科学的历史思维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以科学的历史思维分析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思维的科学境界,维护党的事业的连续性、稳定性,以不断“接力”的精神向历史交出合格答卷。[文稿][PPT]

  • 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思维的大视野,引导干部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看到各国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样才能具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稿][PPT]

  • 早在2010年7月21日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代表中共中央强调科学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的问题。他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一,总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第二,要抓住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不能用一些枝尾末节、所谓细节、个人特殊感受来代替历史发展大趋势;第三,五个“揭示和宣传”,指明了历史研究的根本任务;第四,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这些原则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把多年以来历史研究中的乌烟瘴气做了一次大扫除。[文稿][PPT]

  • 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国内外敌对势力鼓动的历史虚无主义泛滥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其恶劣影响不可小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文稿][PPT]

  • 几十年来,在对待新中国的历史方面,总有一种顾此失彼,非此即彼,甚至把改革前后两个三十年对立起来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恰恰在这些具有复杂的争议性的问题上拨乱反正,引导了科学的历史方法,正确对待两个三十年的历史。[文稿][PPT]

     

    IMG_8938_副本

    刘书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925/911365.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6/0925/911371.shtml

    PPT:http://www.71.cn/2016/1019/916678.shtml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社会发展和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创新的精神。这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等。其中,历史思维占据突出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思维内涵的新发展及其在当代现实中的科学运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以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一、历史思维内涵的新发展

    历史思维即思维的历史方法。这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所谓历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关于历史规律和历史方法的科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致用”的思想,使得我们的祖先没有陷入关于什么是历史的抽象的概念论辩,而是抓住了历史研究的核心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传统,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现象的不竭动力。几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留给后代一笔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以历史思维形成的丰富的历史典籍。这些历史典籍不仅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各代历史记录,也包括诸子百家的元典著作。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挖掘和开发古代留下来的这笔财富,获取今日发展的鉴戒和参考,就是当代中华文明发展的使命。

    历史思维之重要,在于它是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凡学皆有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不理解一门学科历史的发展进程,就不可能懂得这门学科的现实价值,也不可能找到通向科学高峰的路径。无论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多么复杂,无论交叉学科发展多么眼花缭乱,无论哪一门自称为学科的学问,都不能没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解说。一个学科,只有把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搞清楚,才能具有发展的坚实根基;只有对自己的发展历史清楚,才能不迷失发展的方向。在这一点上说,历史学是一切门类的科学离不开的基础科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的内涵是不断扩展的。在远古,历史就是关于过去的记录,即过去发生的事情。后来范围扩展到以古鉴今,这就有了进步,看到了历史对今天的影响。但是这还不够。看不到历史对未来的指导作用,就失去了研究历史、坚持历史方法的最重要的意义。只有以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范围的内涵,才能达到研究历史的科学境界。

    中国古人看历史的眼界有的不自觉地达到接近了这一过去、现在、未来的范围。王羲之曾在《兰亭集序》中发古今之感慨,说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将来的人们看我们今天的事情,也会像今天的人们看待过去古人的事情一样。王羲之这种对历史的看法,其眼光比较宽广,实际上已经涉及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了。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