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相逢岂止在战场——记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

将军相逢岂止在战场——记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

1950年,古城北京的春节,尽管呼啸的北风无情地席卷着大地,但却无法压抑住人们愉快的心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在熙熙攘攘的前门火车站里时不时地可以看到一个个军人家庭从车站里走出,男军人脸颊落满尘灰,手携简单行李,精神抖擞,阔步走在前面,女军人或是怀里抱着孩子,或是手里牵着几岁的儿童紧随其后。小孩儿的目光一会儿盯住那“叮叮铛铛”的有轨电车,一会儿又被从饭铺里飘溢出来的香味所吸引,眼前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说真是太奇妙了。

这群军人的目的地是前门煤市街的新华饭店(有一部分人先期住在大栅栏的解放饭店,后来也搬进新华饭店),这是一座二层木制的建筑,虽然设施并不十全十美,但在当时的北京城里排名也仅次于北京饭店和六国饭店。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急需外交干部,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紧急从解放军各部队抽调干部,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和审查,一批优秀的军人在春节前后来到北京,新华饭店就是外交部设立的报到处。这里成了新中国红色外交家诞生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一批叱咤国际风云的将军大使,从此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辉煌篇章。

1949年10月16日,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左六)向毛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迫在眉睫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由西柏坡进驻北平。

1949年9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确立了新中国的大政方略,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包括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并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3日,中国、苏联外交部长互相致电,宣布立即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10月6日,中苏正式任命派驻对方的大使。10月10日,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到北京火车站欢迎。10月20日,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离京赴任。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到苏联去——欢送王稼祥大使离京赴苏》的社论。

1949年10月期间就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罗马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利亚、南斯拉夫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1月8日,中国外交部正式成立。部、司、处等人员各就其位。有国必有交,有交必有使。然而,让周恩来总理最为着急的是没有那么多预备的外交官可以去国外任职!因为新中国与原国民政府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原国民政府的外交官无论是从政治立场、社会经历,还是思想感情、工作方法都不可能继续作为新中国的代表活动于世界舞台上了。毛主席“另起炉灶”的重大外交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对原国民政府的外交官一律不再留用,新中国的外交官必须由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担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许多斗争经验丰富,有才干的将领,历史进程将他们推向新中国的外交舞台。毛主席、周总理为首的中央政府决定紧急从部队中选拔一批有文化、懂外语、参加过对外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出任中国外交官。大使由中央政府直接从兵团、军级中物色。中央军委还发出通知:每个军推荐一位师级和两位团级干部供外交部挑选。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录中披露的信息和他们的子女提供的情况,有如下一批高级将领都曾有被选为大使的经历,他们是:粟裕(三野副司令员)、许光达(一野一兵团司令员)、周士第(华北野战军十八兵团司令员)、肖克(四野参谋长)、刘震(四野十四兵团副司令员)、韦国清(二野三兵团司令员)、刘志坚(二野四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阎红彦(二野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克林(中央军委二十三兵团政委)……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从事外交工作,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党中央对外交工作的重视。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