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下的中国长征: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根基

世界视野下的中国长征: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根基

弹指一挥间,红军长征那段光辉的历史已经过去了80年。沧海桑田、人间巨变。昔日积贫积弱受尽列强欺凌、多数人饥寒交迫的国家,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长缨在手”的军事斗争式样也早被机械化、信息化取代。不过,如今我们立足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延续,现在的人们如果想具备深远的眼光,不忘初心,还是应该温故知新,通过反思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来为未来的发展定下正确的坐标。当年红军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坚持长征,靠的正是后人所称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如今的新一代应该思考——万里征途中那些舍生忘死的革命者的理想是什么?这些追求对今人又有些什么启示呢?

打碎旧制度建设新世界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当年遇到困难时便用于激励斗志的常用语,几十年来为亿万中国人所熟悉。红军从创建之初便在井冈山一类穷乡僻壤斗争,长征中所经历的艰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若换成别的军队早就会散伙,红军却能“艰难奋斗而不溃散”,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坚定的奋斗理想,就是参加革命的“初心”。这一理想信念,按照毛泽东的概括就是——“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马克思通过研究社会发展史,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从小到大,能够动员起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贫苦农民浴血奋战,恰恰也是由于满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打土豪、分田地”这些朴素的口号,反映出最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此能使这些分散的自然经济下的小私有者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书写下了“红旗卷起农奴戟”的可歌可泣篇章。

那时,参加暴动当红军者大都是为了实现人类最低层次的要求——生存和温饱。国民党当局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且只知压榨民众,共产党却为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大众指明了解除苦难的方向,于是才有那么多人参加到红军的队伍中,并为本阶级的解放浴血奋斗。

近代中国,由于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官僚买办的深重压迫,只有极少数富豪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社会底层的农村民众深受残酷压榨,社会贫富极端分化。据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在红军长征开始那年即1934年的日记所载,“国府要人之财产多系秘密,而就可调查之范围内调查,则诸要人在本埠所有财产估计为,蒋介石1300万元,宋美龄3500万元,宋子文3500万元,孔祥熙1800万元,孙科4000万元,张静江3000万元。其他要人在上海各中外银行存款及不动产,据中国银行调查,约有5亿元”。这一年整个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按当时的银元计),这些党国要人的资产便富可敌国,若算上下面大小官员和豪绅们的财富,国内绝大多数资产都掌握在这些权贵手中。当时城市的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都只有几个银元,农民更是多数食不果腹,1931年的大灾中饿死上千万人。

在旧中国,广大工农群众和下层士兵绝大多数是文盲,他们一开始奋起追随共产党、参加红军不是出于追求抽象的理论定义,而是要满足最基本的物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从1923年就最早提出要重视农民问题,并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实行土地革命的政策。从1927年发动暴动建立赤色军队和根据地开始,至1933年南方红军就发展到20多万人,苏区发展到1000余万人口。随后,在无法打破国民党的重兵“围剿”时,南方各路红军从1934年起至1936年又不得不放弃各根据地向西北转移,即开始了万里长征。在这种革命受到空前挫折的情况下,参加长征的大多数指战员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认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最终一定能被打碎,革命必然胜利。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参加长征的人都经常看到战友在身边倒下,自身也时时面对着死神威胁。他们却坚信参加红军的初衷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放,还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阶级的解放,纵然本人付出牺牲,最终会迎来整个社会的光明前途。如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6000余人,幸存者们仍前仆后继而不动摇。当年的长征英豪能够不畏艰难和牺牲,中国共产党人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恰恰是支撑起长征精神的擎天柱。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家在那个年代艰辛探索的最大成果,就是使革命理论赢得了广大下层群众的支持,动员起几十万人参加红军并成为钢铁的战士,最终使当时的弱势群体战胜了官僚买办精英,从而实现了社会的根本改造和中国历史的伟大进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