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奋勇男儿事”——任弼时赴莫斯科前夕家书解读

“冒险奋勇男儿事”——任弼时赴莫斯科前夕家书解读

摘要:1924年7月下旬,任弼时结束了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学习生活,准备回国。临行前夕,他拜谒了列宁墓。在红场上,堂兄任作民问他:“你已经决定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了吗?”“决定了!”20岁的任弼时回答得简短而坚毅。

青年任弼时

父亲大人膝下:

前几天接到四号手谕,方知大人现已到省,身体健康,慰甚。千里得家书,固属喜极,然想到大人来省跋涉的辛苦,不能说是非为衣食的奔走所致,若是,儿心不觉顿寒!捧读之余,泪随之下!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故儿每夜闲坐更觉无聊。常念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未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徒叫奈何。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但儿常自怨身体小弱,心思愚昧,口无化世之能,身无治事之才,前路亦茫茫多乖变,恐难成望。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北行之举前虽有变,后已改道他进,前后已出发两次,来电云一路颇称平静,某人十分表欢迎。儿已约定同志十余人今日下午启程,去后当时有信付回。沿途一切既有伴友同行,儿亦自当谨慎,谅不致意外发生,大人尽可勿念过远。既专心去求学,一年几载,并不可奇,一切费用,交涉清楚,只自己努力,想断无变更。至若谋学上海,儿前亦筹此为退步之计,不过均非久安之所,此事即可成功,彼即当作罢论。

昨胜先妹妹来函云陈宅有北迁之举,不知事可实否?仪芳读书事,乃儿为终身之谋,前虽函促达泉大哥,彼对儿无正式答复,可怪!

1921年,任弼时赴莫斯科前写给父亲任裕道的信

这是任弼时1921年5月赴莫斯科学习追求革命真理前在上海写给父亲任裕道的信。

1920年,年仅16岁的任弼时加入了由毛泽东、何叔衡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首批推荐赴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为留苏俄做准备。1921年5月4日,父亲任裕道从长沙来信,劝任弼时“谋事上海”,从长计议。任弼时接信后“捧读之余,泪随之下”。尽管他非常体贴父母,理解此时此刻父亲的矛盾心情,但决心已下,岂能因儿女情长而改变行动计划,他“连夜不安”,终于在启程之日,饱含真情地写下这封家书,语多劝慰,并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决心。信中寄寓了他对事业、对父母、对未婚妻的无限情怀。

父子情深

1904年4月30日,已过而立之年的教师任裕道迎来了他的儿子任弼时。任弼时启蒙甚早,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他习字诵诗、篆刻绘画,并且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5岁,任弼时便跟随父亲在湖南省公立作民小学寄宿课读,7岁又随父亲辗转任氏族学序贤小学就读。1915年夏天,任弼时初小毕业时,恰逢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设高小部招收新生,父亲写信给长沙的亲戚问明情况后,决定让任弼时去投考。任弼时在父亲的带领下,徒步去长沙投考。被录取后,年仅11岁的任弼时便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和妹妹,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身为教师的任裕道十分关心儿子的学习和成长,对任弼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任弼时深爱他的父亲,所以在赴莫斯科前的信中说:“方知大人现已到省,身体健康,慰甚。”“千里得家书,固属喜极。”

此前,任弼时一直在求学。从湘阴到长沙,从长沙到上海,父亲为儿子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即将赴莫斯科,任弼时百感交集,作为父母唯一的男孩子,无法帮助父亲的歉疚,令他 “连夜不安”。他在信中说:“常年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未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徒叫奈何。”同时,为了消除父母对儿子远行的担忧,他在信中说:“北行之举,前虽有变,后以改道他进,前后已出发两次,来电云一路颇称平静,某人十分表欢迎。儿已约定同志十余人今日下午启程。去后当时有信付回。沿途一切既有伴友同行,儿亦自当谨慎,谅不致意外发生……”父子情深,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