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维会师北上抗日
“达维”系藏语方言,意为“石碉”。
碧绿的沃曰河、跨河的小木桥、河对岸的浅色纪念碑,在山道上远远地就能看到长征史上著名的达维会师地。81年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共领袖,就是在这座小木桥上,受到了红三十军二十五师将士的夹道欢迎,红军两大主力的会师,掀开了中国革命史新的篇章。
当年会师的达维桥,是圆木结构,长13.6米,宽2.8米,始建于民国初年。就在桥头,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马睿讲述了那段不可磨灭的红色往事:“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与达维古镇遥相对应的半山坡上,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
桥的前方,高耸入云的会师纪念碑在蓝天映衬下格外耀眼,碑体为四棱立柱式,上书“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碑座的四面分别是表现红军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胜利会师内容的浮雕和《碑志》:“一九三五年六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开始了长征途中最为艰难困苦的历程——翻雪山,过草地。夹金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四千余米,空气稀薄,人迹罕至。六月十二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征服了此山,来到夹金山北麓的两河口。这时,四方面军策应部队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也正在山脚执行任务。意外的相遇,使两支部队的战士欣喜若狂……”
“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胜利会师当晚,两个方面军的女红军们共同演唱了陆定一创作的《两大主力军会合歌》。红军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在会场上就喊出了震天动地的口号。中央红军高呼:“向四方面军学习!”“感谢四方面军对我们的帮助和欢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也大声喊:“向中央红军老大哥学习!”“向中央首长致敬!”“争取更大的胜利!”
庆祝大会上,毛泽东代表党中央讲话,他说红军两支主力终于会师,这是红军战斗史上的重要一页。红军是打不垮、拖不烂的队伍,是劳动人民求解放的队伍。“我们从离开中央苏区的那天起,每天都在同超过我们几倍、十几倍的敌人作战,但是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消灭我们,而我们却大量消灭了敌人。”讲解员说,毛泽东在讲话中还首次提到“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达维会师以后,红军来到了懋功县城(今小金县)。在这里,部队得到了及时休整和补充,同时红军在懋功广泛宣传抗日,积极号召当地青壮年参加红军,据后来的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懋功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小金县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学贵说:“这些工作(扩红)为我们后来的抗日战争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给抗日战争增添了很多的新鲜血液。”
在懋功县城得到休整和补充后的红军,亟待解决下一步前进方向的问题。当时日本侵略的铁蹄早已踏入东三省,其窥视华北的野心昭然若揭,因此北上抗日在当时成为很多战士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来到了距离懋功县城70公里的两河口,并于6月26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两河口会议会址位于小金县城北70公里两河口镇的关帝庙。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对会师后红军的指挥权归属做了说明,明确了集中统一于军委的指挥原则。同时,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决定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明确提出“北上抗日、建立川陕根据地”的战略目标。王学贵说:“这是我们党(在长征路上)首次提出北上抗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征程中做的一次更大的战略指引。”
在完成了系列的准备工作后,1935年6月底红军进入马尔康地区,踏上了北上抗日的艰苦征程。
黑水筹粮备战过草地
黑水县城海拔2350米。藏语安多方言称黑水为“措曲”,“措”为生铁之意、“曲”乃水之意,引申为黑水,也因河流贯穿全境的河水呈黑色而得名。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从1935年6月中旬到9月上旬,10万红军在只有20多万人口的川西北地区停留了近3个月,如此大的粮食需求,川西北地区难以承受。如果按红军在川西北雪山草地每人每天耗一斤粮食计,总消耗粮食当在2500万斤至3000万斤左右,相当于红军集中留驻的茂县、松潘(一部分)、理县、汶川、黑水、大小金川、丹巴、马尔康、壤塘、阿坝地区年产粮食的50%以上。邓颖超回忆:“长征中除了作战外,粮食问题成为当时最大的困难,尤其是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区时,粮食就更困难。”萧锋在《长征日记》中写道:“粮食日渐成为威胁我军生存的大问题。仅不负担战斗任务的一军团直属队,在从懋功到毛儿盖的行军途中,18天就减员120人,占全队总人数近百分之十。”从某种意义上讲,粮食问题已成为当时红军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在统一了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过草地的意见后,中央军委决定在黑水芦花和毛儿盖各设一个筹粮委员会,为过草地加紧筹粮。
此时地里的青稞已经开始变黄,勉强可以食用,为了不被饿死,红军不得不割地里的青稞煮食。红军一边收割青稞,一边派人四处寻找藏民回家,宣传红军的主张,给付粮食价款,并在收完粮食的地里钉上木牌写明情况,以作借据。红军指战员全体动员,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都亲自下地同红军战士和藏胞一起收青稞。
在四川松潘元宝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邓小平亲自题写的碑园名在阳光下金光四射,不愧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讲解员说,这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是1990年8月落成的,江泽民、李鹏、杨尚昆、聂荣臻、徐向前、李先念、邓颖超、王震、萧克、刘华清等领导都在这里题过词。在这里,她还讲述了毛泽东筹粮的故事:毛泽东割麦时借了当地藏民的镰刀,因走得匆忙忘记了归还。20年后的1955年夏,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来黑水拍摄《万水千山》外景时,毛泽东委托导演冯一夫代他寻找那把镰刀的主人,并表示多年来的歉意。
聂荣臻回忆:“因为这一带人烟稀少,又是少数民族地区,部队严重缺粮,我们几乎天天为粮食发愁。这种情况完全证实了中央一开始的正确判断。”部队到处筹粮,有些藏民误信敌人宣传,把粮食埋藏了起来,部队有时起用了藏民埋藏的粮食,就留下几块光洋,写个条子,表示歉意。
当时为了掌握政策,团以上都有筹粮委员会,统一筹粮,统一分配。对于收割藏民地里的青稞,红军有严格规定:一、各部队只有在用其他办法不能筹到粮食的时候,才许派人到藏民田中去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二、收割麦子时,首先收割土司、头人等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去收割普通藏民的麦子;三、收割普通藏民的麦子,必须将所收数量,为什么收割麦子的原因等,照总政所发的条子,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可以拿着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粮款。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红军要生存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