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臻:转型升级要做好实体经济这篇文章

汤华臻:转型升级要做好实体经济这篇文章

长期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有个认识,叫“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话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没有坚实的农业和工业基础,服务业再繁荣,也只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以往的发展方式不行了;不是不要实体经济了,而是要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

近日,前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全国GDP同比增长6.7%,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接下来,各省区市将交出怎样一份“成绩单”,特别是曾一度垫底的东北地区会表现如何,备受关注。10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强调要积极改革创新,主动破困前行,实现新一轮振兴。

东北地区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双优生”。这片土地,创造过农产品供应的骄人业绩,也打下了工业制造的厚实根基,长期以来堪称中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实力担当”。而今,东北地区似乎风光不再,经济发展陷入困局。放眼全国,类似现象并不少见。一些曾推动国家发展的“主力”渐渐拉了后腿,引人深思之余,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命题:今天我们当怎样实现经济发展,当如何看待实体经济。

就发展阶段而言,我国正步入工业化后期。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在这其中,怎么判断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成为关键之关键。目前,国内广泛流传一种观点: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第三产业占比越高结构越优。比如东北地区,有不少人认为当前困局就是为实体经济庞大体量所累。是这样吗?非也!用三产占比多少衡量经济结构合理程度,源自18世纪和20世纪两位英国学者的研究,但那仅是根据经验事实的描述,受时空条件所限。

长期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有个认识,叫“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话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现代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三大产业良性互动。一般来说,要先“稳”再“富”,然后才能“活”得好。有人打过一个比方,必须先养出壮实的牛,吃饱了牛肉,才有条件吹牛皮。话糙理不糙。最简单的道理是:人类生产生活、衣食住行,有赖于实实在在的物质供给。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服务资源和对象丰富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坚实的农业和工业基础,服务业再繁荣,也只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事实也证明,实体经济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它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小理查德·埃尔克斯甚至将一国对先进制造业的追逐,称为“为大国命脉而战”。在全球竞争中,谁能胜出往往要看谁控制了更强大的战略要素,这包括高新技术研发、工业生产制造等能力。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美国、德国相继跃居主导世界发展方向的发达国家,莫不源自其强大的制造业。相反,近三十年一股“去工业化”浪潮风靡全球,不少经济体在“脱实向虚”后几乎被危机冲垮。当下,各国皆在痛定思痛重归实体经济,美国高调宣布从“去工业化”彻底扭转为“再工业化”,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提出了各自工业振兴的升级计划。

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以往的发展方式不行了;不是不要实体经济了,而是要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如今,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接下来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把工业跟金融、科技、互联网等结合起来。矫正实体经济供需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升科技创新的含量,强化金融支撑,插上“互联网+”之翼……充分运用好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通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生机,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曾刊文指出,“美国最应该担心的中国五种最致命的武器”中,“制造业基地”赫然在列。显然,此时此刻活跃于全球角逐场的主要选手,都在紧盯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行进在自身工业化后期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叠加时期,困难和阻碍在所难免,我们唯有砥砺向前,去为未来发展赢得足够的战略空间。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