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但拥有辽阔的中原腹地,而且拥有广袤的陆疆和海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推动这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极富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都面临着边疆治理问题。边疆治理不仅直接影响一朝一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边疆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守住一条线(边界线)、管好一片地(边疆地区),实际上包含着物与人两个要素。边疆治理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边疆治理大战略、边疆地区行政体制、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与运作机制、边防(国防)、边境管理、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经济开发和社会整体发展、周边外交等。新形势下,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取得诸多共识

具有百年积累的中国边疆史研究,随着我国边疆和周边热点问题频现,近年来开始不断升温。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边疆史研究突破了仅仅研究近代边界问题的范围,开始将中国古代疆域史等作为研究重点。同时,学者们将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状相结合,直面当代中国边疆(当然离不开边界线外侧的周边诸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从而将构建中国边疆学提上议事日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特别是古代治边政策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诸多共识。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治边政策自秦汉到清朝逐步发展完善。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自己的治边政策,经隋、唐、元、明等王朝的充实,到清朝时已经比较完善,可以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治边政策体系。清朝治边政策可谓集中国封建王朝治边政策之大成,是中国特殊国情的特定产物,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地域的广阔性、内涵的多样性、影响的深远性四个特点。

中国古代治边政策有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国古代治边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一朝一代的政治利益服务,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视角来考察,其历史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二是协调了民族关系,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三是有序进行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边疆与内地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研究中国古代治边政策应重视治边思想研究。治边政策总是在治边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研究中国古代治边政策,要充分认识到“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汉唐两代致力于完成统一大业,把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孕育的大一统要求变成现实。元朝统一规模比汉唐两代更大,疆域也更加辽阔,元朝所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尤为重要,清朝之前的任何一个王朝对疆域的有效控制都比不上清朝。

清朝的治边政策未能正确应对由“内边”防务到“外边”防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古代疆域之边有“内边”和“外边”之分。中国疆域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为“内边”。明代以前的治边主要是指“内边”,明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明代的倭患持续了近200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崛起,西方殖民势力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的外患日益突出。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之患。应该说,明代以后,在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清朝统治者面对边疆防务已经变化了的形势,仍然沉迷于治理“内边”的传统治边政策而不思也不会防备外患。清朝后期治边政策的全面破产,是清朝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真研究清朝治边政策的成败得失,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安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